
工作時總是想滑手機看 IG 臉書,哈佛教授教你快速增加專注力、回到眼前的任務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正念研究權威,超過 40 年實證,奠定西方靜觀科學基礎。《EQ》之父暨情緒教育大師丹尼爾.高曼( Daniel.Goleman)聯手腦神經研究先驅理查.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在達賴喇嘛的鼓勵之下,聯手世界級各領域科學家,不受限於宗教信仰,以嚴格的科學實證,證明靜觀練習可以管理造成身心傷害的破壞性情緒。在醫療照護未及之處,靜觀已無處不在,包含心理治療界、教育界、企業界、學校、診所,以及警界,任何人、任何地方,從學齡前兒童的慈心教育,到治療退伍軍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可以應用。
我們都苦於數位時代版的生命「大災難」,電子郵件、緊迫的簡訊、電話留言等,一時湧至,如暴風雨來襲,更別提臉書貼文、Instagram,以及我們在社交媒體個人天地的各種短訊。誰不曾有過這樣的衝動,想要提醒一個小孩放下手機,正眼看著面前的人,專心說話?
當數位帶來的分心散漫造成了另一種受害者:基本人際關係技巧(像是同理心或一般社交互動),我們更普遍需要這樣的提醒。目光接觸、放下手邊正想上網的動作跟對方應對,其象徵性意義就是尊重、關懷,甚至愛。
經常多工處理的人,專注力較不足
但是我們對這些變化大致都無動於衷。舉例來說,有許多數位世界的居民,都對自己能夠進行多工任務(multitasking)感到自豪。在進行重要工作的當下,還可以把眼光掠過其他管道進來的最新動態。但是史丹佛大學一個十分具說服力的研究顯示,多工任務的想法是一個迷思,因為大腦是不會多工任務的,只會很快的從一個任務(我的工作)切換到另外一個任務(那些好笑的影片、朋友的新消息、逼人的簡訊)。
注意力的任務不會真的像「多工任務」一詞說得那樣平行進行,他們反而需要快速地從一件事情轉換到另外一件事情。每一次轉換,當我們的注意力再度回去原有的工作,它的強度就大大減低了,有時候要花幾分鐘,才能夠重回原本專注的深入程度。
這類的禍害會四溢到生活其他方面,其中一點是,不能夠從訊號(你想要專注的)過濾掉噪音(一切分心的事物),使你不能分辨哪個重要,把注意力維持在重要事物的能力就降低了。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重度進行多工任務的人,一般來說更容易分心。多工任務的人努力集中注意一件事情時,其大腦所激活區域比僅做這一件工作的人多,這正是分心散漫的神經指標。
相反的,認知控制讓我們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或任務,一邊抗拒分心,一邊時時不忘,這正是進行多工任務會傷害的能力。這種鋼鐵般的專注既對我們的工作十分重要,特別像是飛航交通管制,螢幕上滿布令人分心的資訊,引誘人從該專注的那一架飛機上分神。專注也對逐項完成一天中待辦事宜同樣重要。
正念呼吸幫助你快速找回注意力
這裡給進行多工任務的人一個好消息:認知控制是可以加強的。自願受試的大學生嘗試 10 分鐘的專注或數呼吸,或者是比較容易的任務:像翻閱赫芬頓郵報。只需三次 10 分鐘的數呼吸課程,就足以讓他們在一連串的測試中顯示出注意力技巧有所增進,重度的進行多工任務的人受益最大,他們在測試一開始的時候表現較差。
如果同時進行多工任務使注意力耗弱,那麼只消一個專注的鍛鍊,如數呼吸,就可以提高注意力,至少在短期之內。鍛鍊以後雖然馬上就會有所改善,但沒有跡象顯示,注意力的提高會繼續下去,因此在我們雷達上記錄的是一個「狀態」效應,而不是持續的「素質」,大腦注意力神經迴路需要更多持續的努力,以便創造穩定的「素質」。
即使是靜觀初學者也可以強化注意力技巧,獲得一些令人意外的利益。舉例來說,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給自願受試者 8 分鐘的正念呼吸指導,發現這個短短的注意力課程(相較於讀報紙或只是放鬆)之後,可以減少他們心四處遊蕩。
令人驚奇的是:正念同時也改善了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把資訊記存於心,以轉換成長期記憶的能力。注意力對工作記憶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注意,一開始就記不住那些資訊。
參與這個正念研究的學生,當時還在上學。經過正念練習後,他們不但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大幅提高,還帶來了一個更大的驚喜:正念可以提高研究所入學考試 GRE 分數超過 30%。同學們,注意囉!
(本文出自《平靜的力量》,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