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

內部創業的難題怎麼克服?明基、緯創幕後推手,宏碁施振榮親吐 3 要點


由「0 到 1」是一個探索有價值的「1」的創業過程,從無到有探索新事業,要不斷摸索才能找到對的方向;當確認已找到對的方向,而且能創造價值後,由「1 到 N」則是要將有價值的「1」透過專業,擴張成長為更大的「N」,創造更大的價值,擴大經營規模。
企業要持續不斷創造價值才能永續,因為原本企業賴以創造價值的核心事業或市場,隨著時間及客觀環境的變化,所能創造的價值會慢慢貶值,或者因為競爭的結果供過於求,價值受到限制,或因市場漸趨飽和,使成長受到限制。
因此,企業要追求永續,就需要不斷創新,並探索未來可以發展的新事業。所以,發展新事業對於一個老公司而言相當重要,要不斷無中生有,以彌補萎縮的業務,才能讓企業生生不息。
新舊事業的利益或文化衝突如何解?
但對大企業來說,發展新事業或新商業模式,為的是要找到新獲利空間,但往往會和既有舊事業產生利益衝突或文化衝突,因此把新事業放在內部發展,反而無法有效管理。
舉例來說,當年最早發明數位相機的柯達(Koada),以及最早跨入智慧型手機的諾基亞(Nokia),原本都是該領域的領先者,但為什麼沒能掌握開發新技術及新產品的機會?答案是因為原本的事業經營得很好,大家不想改變,只想保護現有利益。就像英特爾(Intel)為了保護原本在 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市場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利益,喪失進軍手機市場的新機會。
實際上,當新事業和舊事業放在一起時,就會產生管理文化的衝突,因為由「0 到 1」(創業)與由「1 到 N」(專業)的思維及管理模式不同。
對新事業部門的同仁來說,發展新事業很辛苦,但又會覺得舊事業部門沒有給予支持;而舊事業部門會覺得新事業部門一直在花錢,看了就不順眼。也因此,用企業既有的管理模式來管新事業,往往也會出現問題。對新舊不同事業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因此,為減少新舊事業的衝突,很重要的是:
發展新事業不能影響到原本舊事業部門的分紅,一定要保護舊事業部門努力的成果不受到影響。
宏碁曾經為了開拓美國巿場,而輸掉其他部門賺到的錢,大家都很失望,後來的做法是讓每個事業部門本業賺到的錢先分,之後再上繳總部,總部再把上繳的錢投入作為企業長期的規劃發展,透過內部創業讓子公司有獨立發展的空間。
帶領新事業的人必須「位高、權輕、影響力大」
宏碁在三造的轉型過程中,董事長陳俊聖提到推動「Dual Transformation」(雙重轉型),目標除了推動既有的核心事業進行衍伸,加強發展「新核心事業」(New Core Business)外;同時也要發展新事業、掌握新機會,我們稱之為「新事業」(New Business)。而在宏碁內部的「新事業」,目前是由我來幫忙,帶著這群年輕同仁一同摸索未來的方向。
記得七、八年前,我在「王道薪傳班」跟政大陳明哲教授(我們在 2011 年共同發起成立「王道薪傳班」)討論大企業發展新事業的模式,談到美國大型企業在內部發展新事業並不容易,因此新創事業多半是大型企業的員工離職後,在外自行發展,找到風險基金(Venture Capital, VC)投資,等到發展成功後,大企業再透過併購,在企業內部放大價值,這是美國目前的做法。
我在擔任奇異電子(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亞太區國際顧問時,曾到 GE 紐約總部跟當時的 CEO 傑克威爾許一起開會交流,當時 GE 的新事業是由副董事長在管理,董事長則把主要的時間放在舊核心事業的變革。
「王道薪傳班」參考討論後得到一個結論,在大企業中要發展新事業,最好由「位高、權輕、影響力大」的人來帶領。而在宏碁內部,我是創辦人算位高,現在已退休所以權輕,加上影響力還在,所以目前是由我帶著新事業團隊,給他們一些建議。
打造「合」的機制:宏碁「新群龍計畫」
原本宏碁在九〇年代提出「群龍計畫」,鼓勵內部創業,當時喊出「要分才會拚、要合才會贏」的口號,不過大家各自獨立後真得很拚,但卻少了「合」的機制,造成整體的綜效有限。
此次宏碁在三造時,為了解決企業內部發展新事業面臨「創業」及「專業」之間的衝突與困境,提出了「新群龍計畫」。除了原本「分而拚」的機制外,就是要強化「合」的機制,其核心精神是希望能提供新事業單位一個相對獨立的創業環境,同時兼具專業管理的思維,以創新的做法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可以讓由「0 到 1」(創業)與由「1 到 N」(專業)無縫接軌的新機制。
由於創業與專業的本質不同,在組織管理文化與思維上存在著衝突性,經常造成企業的兩難困境,企業內部要解決這樣的衝突與問題並不容易,也要面對很多的挑戰。
為了讓兩者能融合,一定要調整企業內部的思維,當中很重要的關鍵是要容許新事業在初期發展、還不夠成熟的時候作資源整合,適時給予援手,為了企業的生生不息,彼此分工合作。
一方面新事業要在公司內部發揮創新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借重原組織的資源與人脈、通路等等,在組織既有的基礎上,一旦找到可以創新價值的「1」,就可以透過組織既有的專業複製成功模式,並將規模擴大,由 1 發展到 N。
而在組織內部如何讓「創業」與「專業」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能夠相融,就需要透過新機制的建立,才能達成双融的目標。
(本文出自《創新創業密碼:施振榮 Stan 哥的王道心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