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娜.芭爾許

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

工作上難免犯錯,別讓一時糊塗壞了名聲!2 大補救行動,將傷害降到最低


人都會犯錯,有些悔不當初的錯,真的令人痛徹心扉。成功的過失者與犯錯後一蹶不振的人,有一點不同:前者的恢復能力很強。過錯不會因為年紀漸長就變少,事實上,如果你犯了錯卻不認錯,只會使別人質疑你的能力。
文過飾非會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萬一別人發現你刻意隱瞞過錯,就無法再信任你,質疑你這個人不正直。你犯了錯,就是你的責任,必須承擔後果。如今大家生活在天涯若比鄰的環境中,犯錯的後果恐怕比你想像的更嚴重,所以要更小心。
我們要記取教訓,並非一開始就避免犯錯,而是了解當你失去平衡之後,重新找回平衡將會帶來成功。雖然會不斷犯錯,可是我們能夠學習減輕錯誤所造成的衝擊。
確認犯錯,坦然承認
精疲力竭、時間壓力、老闆發飆都是警訊,告訴你可能要發生某項錯誤了。當你處在震驚狀態中,很容易錯過這些警訊,因此應該做下面這幾件事:
一、評估這個錯誤的嚴重程度
弄清楚你做了什麼,確認真的有錯誤(可別是誤會一場,或者錯誤根本小到不值得一提),同時評估損害程度。假如你無法量化損失,先判斷損害的性質,例如惹(潛在)顧客生氣,或是品質出了問題。如果你自以為錯誤微不足道,在斷定之前,先找個同事問一問,是否該對這項錯誤採取行動。
二、承認犯錯
由於害怕承擔後果,一般人通常會掩蓋錯誤。然而如果你已經感到緊張,那麼這個錯誤多半很具體,應該通報出去。但這不表示你該刻意受罪,懲罰自己。
- 提醒主管。商務世界並非只有黑白兩色,你的主管或許站在比較有利的位置,可以評估你犯的錯誤究竟有多大,以及怎樣解決最好。如果你的主管剛好不在,就找一個經驗比你豐富的同事求援。
- 道歉。用合宜的方式道歉,並保持冷靜與理性。這一部分確實挺討厭的,不過你應該把焦點集中在及時改正。一旦道過歉,你就有責任修補錯誤了。
真正的道歉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專欄作家凱蒂.席妮(Katie Heaney)將道歉分成四部分:
1. 審慎選擇用詞,比如該說:「我為 ×× 感到抱歉。」絕對別說:「我很後悔發生 ××。」
2. 為你說的話、做的事展現真誠的悔意。
3. 用主動語氣表達負責任與認錯,因為被動語氣暗示你沒有錯。
4. 簡短解釋如何不再犯,因為一再犯錯的人即使滿口抱歉,也讓人覺得不真誠。
構思你的改革計畫
計畫會幫助你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假如你正處在危機當中,先暫時擱置這一部分,等到已經修正錯誤,或是別人開始動手修正錯誤時,你就有時間重新部署:
一、尋找根源
找到最脆弱的一環後,就要透過重新設計流程,剷除這個環節的弱點。以下是幾個簡單的辦法:
- 不要當場做出承諾。在你做出新的承諾前,先確認你真的能實現它。
- 依賴他人的判斷。在你釋出重要資訊前,先和別人商量一下。
- 中途暫停。在你匆匆採取行動之前,先暫停一分鐘,並理性思考,檢查自己是否一時糊塗了。
- 增加制衡機制。舉個例子,如果你犯的是試算表方面的錯誤,就加上第三方檢查的程序。
如果你一個人工作,就添上短暫休息的時段,等休息過後再回頭檢查,以防疏漏。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晚上徹底睡個好覺,第二天早上再檢查一遍。
二、風險多大,警覺就要多高
任務的風險越大,你就應該越小心,行動之前要先思考會牽涉到什麼。並非所有錯誤都有正面意義,有些錯誤事關重大,不可輕率。反觀假如某項錯誤的代價微乎其微,那就另當別論了。
三、改變行為
如果你的解決對策是更努力工作,那還是重新考慮比較好。更努力工作並不保證不會犯錯,反而可能使你更容易再犯相同的錯誤。你必須改變行為,比如開車時眼睛盯著馬路,而非路旁的大樹。
(本文出自《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