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李尚龍

高收入的能力,學校沒教

最不該考研究所的,是迷茫又焦慮的人!李尚龍:3 種人去考,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阿力畢業後,有兩條路擺在他面前:一條路是考原本學校的研究所,另一條路是進一家世界 500 強企業工作,月薪人民幣 5000 元。
選了半天,他還是認為自己沒有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放棄了企業給的 offer(錄取通知),在學校繼續深造。讀研究所 3 年,我見過他 2 次,他說自己在韜光養晦、寒窗苦讀,我說你這是在世外桃源。
其實他的生活壓力不大,除了幫導師做做事、賺賺錢、寫寫論文,其餘時間他很少出校門。看似每天在用功讀書,其實當沒有短期目標和壓力時,一個人是很容易變頹廢的。
我參加了他的研究所畢業典禮,他說了一句讓我很難忘的話:「我和大學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浪費了 4 年,我比他們多浪費了 3 年。」
這句話讓我感到很震驚,我問為什麼這麼說?他說畢業後,同一家公司發錄用通知給他,月薪卻只有 6500 元。他讀研究所 3 年,月薪只漲了 1500 元,還沒加上通貨膨脹。最搞笑的是,他的大學同學在這三年已經做到了專案經理,變成了他的上司,他卻要從頭開始幹。理由是,他沒有相關經驗,要先熟悉公司的業務,相當於從零開始。
我說:「但是你這 3 年讀研究所學到的東西沒白學啊。」
他笑了一下,說:「你看過別人殺豬嗎?」我說看過。
他繼續說:「你會殺嗎?」我說不會。
他說:「我現在就是這樣,看過太多人殺豬,聽過太多人說怎麼殺豬,該我殺豬時我不敢,於是又看別人殺了 3 年豬,現在逃不掉了,輪到我殺豬了,傻了。」這幾年是他的導師在壓榨他,成了他的老闆,成天和同學在實驗室裡爾虞我詐,他說:「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出國或者早點去工作。」
他講給我聽的故事,讓我挺難受的。如果他知道自己早晚都要面對找工作這件難事;早晚都要面對對社會的恐慌;早知道在學校的所有學習、生活都是為了更順利的進入社會,他會不會在 3 年前就不考研究所了?或者,他工作幾年,知道自己缺什麼、需要什麼後,再去考研究所?
我不是在強調考研究所不好,而是說不應該只為了逃避而考研究所。但也真的有很多人,透過考研究所改變了生活。而且太多人因為考研究所,生活的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 3 種人考研究所,是真的能改變命運,而有一種人是最不適合考的,我放在最後講。
1. 大學學歷不好
如果你大學聯考發揮失常,對自己本科學歷不滿意,且它影響到你找工作,那麼就設一個名校研究所為目標吧。畢竟,名校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師資力量和更厲害的同學,說出去也有面子一些。甚至有一天在找工作時,你也可以直接報自己的研究所學歷。
放心,面試官一定不會再問你的大學學歷,因為你現有學歷往往會蓋住原有學歷。如果他問了,你也可以自豪的回答,因為從那樣一個學校到現在這個學校的研究所,鬼知道你經歷了什麼。
2. 真的想要去做學術研究,想要去深造
很多科系是真的需要深造的。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學的是地球物理,他告訴我,大學的學歷真的不夠支撐自己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所以他必須考研究所,甚至是考博士,必要時,還要申請博士後研究員。
我聽得發呆,說:「博士後研究員啊⋯⋯」。
他笑著告訴我:「因為我喜歡這個科系,想一輩子做學術,想更深入的了解這個領域。這個領域,就是我的世界。」後來,他發憤圖強,真的考上了北大,是六年碩博連讀。他說以後還要申請博士後研究員,想留在學校一心一意做學問。聽起來,這是一種不錯的生活,畢竟在學校生活相對安穩,但也有挑戰。
3. 不喜歡自己的科系
由於某些原因,很多人所讀的科系是不得不讀的,本以為一些主修學著學著就會喜歡了,殊不知,學著學著就厭倦了。我遇到過很多學著自己不喜歡的主修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另一個領域,但為了本科學歷,不得不繼續學著。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別拿你擁有的,去限制你無限的可能〉中提到,你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去學習一個喜歡的科目,並且能學得很好,只要你肯犧牲睡眠時間和打電動的時間。
但如果沒有資源呢?那你就可以考慮透過考研究所來實現跨界。透過考研究所,你可以從一個城市考到另一個城市,也可以從一個領域進入另一個領域,站在那個領域的起點,可剩下的,你依舊要靠自己的奮鬥和努力。
所謂考研究所,不是逃避找工作和走入社會的理由,而是跨界、提升、轉型的起點。 如果不是出於以上 3 個原因想去考,我建議你嘗試找工作,或者合夥創業,哪怕要從基層開始,雖然累,卻也是一種學習。只不過,這種學習不是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不是坐在宿舍裡看幾本雜書。社會教你的,會更殘忍、更直接、更痛,卻更有用,能打造出最好的你。
最不應該去考研究所的,是那種既迷茫又焦慮的人
這種人在大學生裡占大多數,迷茫、目標不明確,看見別人考,自己也跟著考。他們對於到了大四還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感到焦慮,於是什麼都想試試,到頭來卻什麼也沒有做好。這種人最容易從眾去考研究所。
這樣的人,先別說考不考得上,其實容易耽誤找工作的最好時機。這樣的人還有一個潛意識,就是盡量拖延走入社會打拚的時間,避免盡快進入職場。但無論如何,你都要進入社會,走進另一所「大學」。在社會這所大學裡,沒有畢業一說、沒有輔導員,也沒有教室。但你會發現,每天都是考試、每日都是測驗。從學校到社會,每個人都要完成轉型,逃不掉的。
最後,回到這個問題本身。
我見過許多大三、大四的學生不停的問著別人:「我該考研究所還是該工作?」這一問,就是一個月,他整個月迷茫著、發問著,卻一直不做些什麼,坐在宿舍裡打電動、看劇。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他還在不停的問著別人:「我該幹什麼?」然後 6 月過去了,校園徵才季結束;然後 12 月到了,準備考研究所來不及了。他又繼續等待第二年,繼續迷茫著。
美國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過:「20 多歲最重要的是堅持,30 多歲最重要的是智慧,40 多歲最重要的是選擇。」
20 多歲時的迷茫是常態,因為選擇是 40 多歲的人才擁有的能力。既然如此,那你在迷茫時為什麼不先做點什麼?你為什麼不先寫份簡歷,去人才市場投投,看看自己適合做什麼?你為什麼不去找個導師問問,你喜歡的科系今年招不招你這科系的研究生?幾個名額?該如何備考?
人啊,最怕的就是永遠不邁出第一步,去嘗試,然後堅持一下。有時候,一件事情堅持著堅持著,就可能變成了事業;一段戀情,堅持著堅持著,就可能變成了婚姻。
有人說,要是堅持錯了呢?
那又如何?你還這麼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啊,總比你在原地傻站著強。作家楊絳說過:「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實,還有一件事情更痛苦,就是躡手躡腳、恐懼前方,不邁出第一步去嘗試。還沒開始做,就自己嚇自己,說萬一不行呢?你只有試過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現在考研究所、適不適合現在工作。一旦決定,就義無反顧的拚;一旦放棄,就無怨無悔的走。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模樣。
(本文出自《高收入的能力,學校沒教》,大是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