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吳晴中

前富士康副總裁程天縱:讀 EMBA 對企業經營有用嗎?注意 4 大「常見誤區」

2023-10-31 前富智康執行長、前富士康副總裁 程天縱

許多台灣企業都在努力培養人才,也重視終身學習,但受限於規模與資源,很少有企業能提供內部設計的訓練內容,只能仰賴外部的 EMBA 課程。這不是壞事,但必須瞭解 EMBA 的誤區,才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延伸閱讀:為什麼經理人們都在讀 EMBA?一張表看 EMBA、MBA、MBA 在職專班的差異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要選「對」的人,從決策者的角度來看,人選是否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來要看的則是人選的專業、能力、意願以及動機。前文也留下了一個伏筆,就是決策者本身對於部門或任務的專業是否足夠瞭解?是否能夠勝任,做出「對」的決策?

企業如何培育決策者?

美國企業重視員工的培訓,講師多半以內部主管為主,教材案例自然也大部分是根據企業內部的情況而設計的。即使是各知名大學的 MBA 課程內容,也大多都是美國企業的案例,因此非常實用。

延伸閱讀:EMBA 學校怎麼選?念完能加薪、創業嗎?在職進修不可不知道的 5 件事

台灣一些具有規模的企業,也會提供內部的培訓課程,但大多是請外界的專業講師來上課,很少有針對自己企業情況而設計或客製化的內部培訓課程。至於台灣的中小企業,由於不具規模又沒有足夠資源,所以多半仰賴外部的各種 EMBA 課程,由公司全額或部分補助,讓接受培養的重點人才參加。

如果是由大學開設的 EMBA 班,通常是隸屬在管理學院,也有少數是跨學院共同成立的,在師資和資源方面,這些 EMBA 班都比較充裕。按照教育部規定,畢業時頒發的是碩士學位,報考資格則需是大學畢業或同等學歷。

若是其他機構開設的 EMBA 班,因為沒有足夠的師資與課程內容,所以大部分以邀請名人演講為號召,在一年之中提供十幾堂課。當然,課程之間的邏輯性、連貫性、系統性,就不如正規大學商學院,畢業學生也不會獲得正式的學位。上課時間則大都是在工作日的晚間或週末,以便這些在職人才 (working professionals) 能夠兼顧工作與學習。

或許這與華人喜歡拉幫結派、套交情、拉關係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這類課程雖然收費昂貴、沒有學位、占用下班後的時間、實用性低,但是可以拓展人脈、增強人際關係,或許還可以發現新的商機。這樣的趨勢,導致許多大學、產業公協會、政府事業單位、財團法人、大企業等,紛紛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二代接班人、新創公司與中小企業創辦人開辦 EMBA 班,並且有計劃、有組織地舉辦活動,將每屆校友結合成一股產業力量,不僅壯大組織,也成就自己。

在中國大陸也有同樣的現象。這種體制外的培訓產業,市場比台灣更大、收費更昂貴,但近年來依然蓬勃發展。

台灣 EMBA 的 4 大誤區

一、西學中用

台灣的管理學院課程,就如同台灣的經營管理書籍一樣,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歐美,本地原創的很少。例如以正式的商學院 MBA 課程來說,台灣不少大學都與世界知名的大學商學院合作,使用國外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內容。也因為如此,這類課程對於台灣社會和企業特有的問題,像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家族企業、二代接班、代工製造、供應鏈、勞資關係、選舉文化、政府法令等,就很少有所著墨。

二、基本功不足

歐美的商學院課程案例,不論是 MBA 或 EMBA,都是來自於西方企業,尤其是知名大企業,例如「全球五百大」或「美國五百大」等。美國的管理大師或暢銷書作者所做的研究或調查報告,最後歸納總結的理論、方法、模型,也都是以西方企業的現況為基礎。西方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研究已經有數百年歷史,自從 1760 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廠規模生產之後,管理概念和理論更是加速發展。

台灣的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則是在 1970 年代政府十大建設之後才加速推動。而中國大陸的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在 1990 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真正快速發展。

由於我在外商任職 30 年、為台商工作 8 年 (在外商服務之前有三年、之後有五年),加上退休後輔導新創和中小企業近十年,深深感到美國和台灣企業之間的管理基本功有所不同。雖然其間的差異逐年縮小,但是仍然有段距離。以武俠小說的武功來比喻,西方 MBA 的理論和個案,練的都是上乘武功,而台灣的 MBA 和 EMBA 課程教的,也都是來自西方企業的上乘武功。但差別在於大多數的台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基本的馬步都蹲不好,自然上乘武功就練得荒腔走板。

基本的馬步體現在兩個地方: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以及管理的細膩程度。

以價值觀與文化來說,大多數的西方企業認為價值觀是一種信仰,與教育制度、人民素質都有很大的關係。而華人企業大多只把它看成一種口號,是貼在牆上或開員工大會的時候呼喊的。

在管理的核心理念上,東西方企業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企業的管理比較專注在激勵和興利上,而華人企業則比較重視教導和防弊。因為理念的差異,所以管理「細膩」的地方就不一樣。西方企業重視人才的「選育用留」、員工的價值觀、商業道德行為準則,以及組織架構的分工合作與信任授權等。華人企業則在除弊、防弊的管理制度與措施上非常細膩。例如我所服務過的美國企業,很少在內稽內控、員工投訴、實名檢舉、貪汙收賄、上下班打卡簽名或採購輪調等方面制訂管理制度或實施細則,而主管在這方面花的時間也非常少。

三、蠟燭多頭燒

就讀 EMBA 班的人,有兩種常見的現象。

第一種是把讀不同的 EMBA 班當成正業,讀完一個換另一個,廣交業界朋友,到處都是校友。尤其是事業有成、已經交棒的創業者,和已經財務獨立的退休者,年紀當值壯年,於是把念 EMBA 當成第三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種現象,大都發生在名牌大學的 EMBA 班。校方為了培植、壯大校友力量,鼓勵學生成立各種社團。許多學生原本念 EMBA 的目的就是拓展人脈、廣交朋友,自然也樂於參與社團活動。因此,各校 EMBA 班的社團少則十個,多則有超過 20 個以上。學生們自己組織社團,需要同學們捧場,其他同學的社團,自然也要參加捧場。我就碰到過不少參加十幾個社團的 EMBA 學生,而 EMBA 班的執行長就更不用說,要有堪比年輕人的體力,爬玉山、單車環島、划龍舟、搞三鐵,樣樣都要參加。

這些學生除了正職的工作以外,還要上課、參與社團活動,加上多如牛毛的各種交際應酬,還有時間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嗎?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工作和學習能夠兼顧嗎?

四、「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那 EMBA 對於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究竟有沒有幫助?我的答案是「當然有用」,只要「善用」,不要「不用」或「誤用」,企業的經營管理會有很大的進步。針對我經常看到的兩種「誤用」,提出來與讀者分享。

狀況一:以為是萬靈丹。EMBA 教授的各種理論,都是專家學者對許多企業案例進行調查、整理、分析之後總結出來的,對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就如同看病吃藥一樣,必須對症下藥。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包治百病的萬靈丹,更重要的是要有輕重緩急的判斷。企業就像人的身體,能夠承擔的藥劑類型和總量是有限的,必須一步一步來。

狀況二:有形卻無神。EMBA 班教的多半都是上乘武功,所以公司如果沒有練好基礎內功、蹲好馬步,實施起來就會荒腔走板,只是套用一個「形」,而沒有加入「神」。所有的 EMBA 理論都只提供一個「形」,輔以個案分析和討論,這只能讓學生深入瞭解這個「形」,以及其用法,重點在於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面臨的問題優先次序也不同,無法照抄。所以必須加以客製化,針對自己公司的情況來加入「神」。

例如,學過策略分析的人都知道「SWOT 分析」(指優勢 strength、劣勢 weakness、機會 opportunity、威脅 threat)。過去接受我輔導的新創和中小企業,都會根據我的要求,提供他們的商業計畫書,而幾乎每家公司的計畫書中都包含了 SWOT 分析。然而,他們最後總結出來的策略和執行計畫卻大多與 SWOT 分析無關,看不到其間的關聯和邏輯。如果是這樣的話,SWOT 就只是一個範本、一個「形式」。

企業的誤用情形,比較常見的就是這兩種:以為萬靈丹可以治百病,以及不夠針對自身的情況來應用,最後徒具形式。在我過去輔導的案例裡面,就有企業將 EMBA 所學到的東西一股腦兒都在公司裡面實施,把公司上上下下操得人仰馬翻,他們自己認為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在我看來是亂槍打鳥。

(本文出自《管理者的養成》,商周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管理者的養成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