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後講好話,比當面稱讚更有效?想獲得某人好感,一定要懂的「溫莎效應」


假設有 A 這麼一號人物。你需要 A 的幫助,但是 A 只幫助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所以你無論如何都得向 A 表達你對他的好感,這時該如何表達呢?
方法很多,要表達好感,寫信是其中一個方式,送禮物也不錯。不過,其實有更簡單、更便宜的方法─那就是透過第三人傳達你對 A 的好感。換句話說,只要對第三人說:「A 好棒,很了不起,我很尊敬他。」然後再等第三人傳話給 A 即可。
透過第三人稱讚別人,叫做「背地裡稱讚」─心理學將背地裡稱讚的效應稱為 「溫莎效應」(Windsor Effect)。
一般來說,相較於直接稱讚對方,透過第三人所得到的稱讚效果其實比較大。不過,背地裡稱讚也有分效果大和效果小。
美國心理學家阿隆索(Elliot Aronson)和琳達(Linder)就指出,比起從頭到尾一直稱讚「那個人是好人」,先輕蔑地說「那個人沒什麼了不起的」,之後再補上「那傢伙真的很厲害,是我太笨,沒有發覺」之類的稱讚,效果會更高。
然而,採取這種「先輕蔑」的作戰時,如果只有輕蔑的話傳到對方耳裡,稱讚的話卻沒傳出去,那就完了。「先輕蔑再稱讚」的作戰效果雖然超高,但是千萬別忘了,它也伴隨著風險。
「溫莎效應」的「溫莎」,是從艾琳.羅馬諾內斯(Aline Griffith Romanones)的自傳式間諜真實故事《伯爵夫人是間諜》(The Spy Went Dancing)中的登場人物溫莎公爵夫人之名而來。在這部作品中,夫人曾說過:「第三人的稱讚,在任何時候都最有效。」因此,背地裡稱讚的效果才會以此命名。
(本文出自《情緒行為操控心理學》,方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