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心理諮商師 李國翠

心理諮商師:出現 4 個跡象,是身體在提醒你「狀態不好」了!如何走出惡性循環?


認識的朋友中有那麼幾個人,他們總是憂心忡忡,狀態很糟:晚上經常失眠,白天起不來,一整天都沒什麼精神,上班也無心做事,晚上回到家,身體格外疲憊,卻遲遲睡不著。身體總是處於精力不充沛、精神不集中的狀態,無法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件事,這讓他們感覺很糟糕。
感覺自己的身體總是不聽使喚,自己的狀態很失控,所以既焦慮又憂鬱,這種感受糟透了。這種狀態跟拖延症的表現有點像,但又不同,區別在於這類人格外關注自己的狀態,並且是長期關注,他們陷入跟自己的狀態的搏鬥中,持續的時間很長,一般都有很多年的搏鬥經歷。
這類人的邏輯似乎是:外界的那些問題,只要控制住了自己的狀態,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裡,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而現在狀態不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外界的問題。在這樣的邏輯裡,狀態似乎成了一個中間變數,或者是推卸責任的變數。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我狀態不好」引起的。
那麼,該如何走出「狀態不好」的惡性循環?
一、「狀態不好」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所有為此苦惱的人必須意識到,狀態不好根本就不是個問題,人就是會有時狀態好、有時狀態不好。狀態不好只是一個事實,你需要傾聽背後發生了什麼。就像你現在咳嗽,你要傾聽你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感冒了,或者是其他什麼原因,而不是糾結於自己不應該咳嗽。
狀態不好只是一個信號,提醒你發生了一些事情,提醒你一些要引起重視的東西,提醒你可能遇到了困難。比如:
- 你很累,需要休息。
- 你對當前做的事情很抗拒,不想做。
- 你感到壓力很大,對目前面對的事情感到很困難,沒有信心,所以很焦慮。
- 你覺得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對自己有些不滿和失望。
你的身體和感受有自己的規律,身體並不是一個被你的頭腦任意差遣的工具,它是一具真實的肉體,有自己的局限性和脾氣,你需要看見它、尊重它、了解它,並且愛護它。
二、「狀態不好」是一種逃避機制
狀態不好是一種面對真正難題時的逃避機制,是一種面對具體困難和壓力時無效的應對策略。當狀態不好的時候,問問自己,現在遇到了什麼問題,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麼?是否可以接受這種最壞的結果?
這是一種把問題具體化的操作。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在於過度把痛苦抽象化了,讓它脫離了原本產生這種痛苦的根源。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我們被觸發了一些抽象的限制性觀念,而這些觀念會讓我們痛苦。
對於苦惱於狀態不好的人來說,他們的限制性觀念就是:「我必須狀態好,才可以正常生活。」實際上,人在面對很多有壓力的事情、挫折和困難時,狀態很容易產生波動,解決的方法是積極處理具體的困難和壓力,而不是處於處理狀態中。
對於不好的狀態,學會跟它共處,認識它、調節它。
三、「狀態必須好」是一種全能自戀的幻想
很多人會來諮商,說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狀態很糟,該如何調整,如何快速從這種糟糕的狀態中走出來?這種情況下,我都會先告訴對方,絕對好的狀態是根本不存在的,想要狀態好,先要接納自己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刻。
沒有人的狀態會一直很好,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狀態不好、不完美,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所以不需要過分去追求、去保持絕佳的、最好的狀態。
四、狀態不能解決的問題,愛和關係可以解決
追求狀態好無非就是追求優秀的自己,有成就、有成績的自己,認為這樣的自己才能獲得愛和認可,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接納、看見和欣賞。
實際上,需要用關係解決的問題,是無法靠成績去解決的,就像獲得成就無法解決孤獨和愛的問題一樣。大部分的安全和信任問題,都需要靠關係去化解。
所以解決狀態不好的問題,關鍵是看到自己背後關係的缺失,以及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
(本文出自《我不過被動的人生》,高寶書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