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工作不順、生活遭遇挫折,該如何停止內耗?王陽明這麼做

2025-06-17 文化學者 費勇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王陽明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少年時「做聖賢」的立志,把他帶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背景裡,他穿越時空,和孔子、孟子在一起,和宇宙規律在一起。

為什麼立志那麼重要?為什麼立志是一顆種子? 就是因為立志讓我們跳出世俗的框架,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背景裡,在這個大背景裡,淡化了或轉化了當下的痛苦。

立志確實像種子,會讓我們不斷成長。

很多年後,王陽明批評他的學生:「大家的學問沒有進步,主要是由於沒有立志。」一個學生站起身來答道:「我也願意立志。」

王陽明說:「很難說你不立志,但不一定是聖人的志向。」
學生回答:「我願意立定做聖人的志向。」
王陽明說:「你真有做聖人的志向,良知就會無窮無盡。良知上若還有別的牽掛,就一定不是做聖人的志向了。」

如果我們不瞭解王陽明的經歷,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空話;但如果我們瞭解了王陽明的經歷,就會知道這是他發自肺腑的話。 因為「聖人的志向」切實地幫助了他。

王陽明:面對挫折,先做當下能做的事

想像一下,王陽明的「志向」如果只是當大官,那麼,遇到牢獄之災,遇到流放發配到邊地,他會怎麼樣呢?一定會絕望。因為從當官的邏輯看,身處牢獄或邊地,就等於走到了絕望的境地。因為「官」是一個外在的事物,不是我們想當就當的。

但是,能否做一個具有聖人人格的人,卻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在哪裡都可以去成就, 而且,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成就我們的人格。

如果說,之前王陽明對於「做聖人」,多少還有點向外的尋尋覓覓,一會兒求神,一會兒求仕,但經過這一次的牢獄之災,到了龍場,在無依無靠的荒涼之地,他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那個「聖人」就在自己心中,我們自己就可以從心地上去成就,完全不需要向外去求。

向外求,其實也沒有什麼用。

你再向皇帝去求,都不能保證讓皇帝改變心意,也不能指望運勢突然好轉,這些都是沒有辦法控制的。

但自己的情緒確實是能夠控制的,應該做什麼,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且是可以立即著手去做的。與其指望皇帝或劉瑾,不如要求自己馬上做當下能做的事。

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一直就是如此,但我們經常遺忘了。一旦有什麼事,我們習慣地向外面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向外去尋找是有必要,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王陽明經過了這麼大的災難,終於悟道。而他悟到的,是一個一直在那裡的事實。

延伸閱讀:別再用「能者多勞」安慰自己了!在職場上會被當作軟柿子,不是沒原因的

一切的外在依靠都靠不住,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心。「種子」就在我們的心中,一切我們應該尋找的,也都在我們的心中。這是王陽明生死關頭的覺悟。

心的力量,擺脫現實困境

很多年以後,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問他:「我生病了,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常快樂。有一位學生患了眼病,十分憂愁,王陽明說:「你是看重眼睛,卻看輕了內心。」

如果我們不瞭解王陽明的經歷,也許會覺得王陽明說的這兩句話是多麼空洞,多麼雞湯。但對於王陽明來說,這兩句話都是實實在在的經驗,沒有半點虛假。

心的力量,確實把王陽明帶出了現實的困境。

延伸閱讀:明明拚命努力,為什麼沒人賞識?從公司元老被逼退位,我領悟的職場現實

做人,需要一顆不斷生長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哪裡呢?在我們心裡。做人,要找到一顆種子,要從我們心田上去找到那一顆種子。立志的志,本義為志向,也就是心之所向。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關於做人的第二條法則:心靈法則。

(本文摘自《不迷惘的心》,高寶書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不迷惘的心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