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 約瑟夫.盧恰尼

清理負面情緒的自我對話

沒來由的焦慮不安,是「內在小孩」在呼救!如何停止讓過去主宰當下?


仔細觀察你的「說話內容」,就會發現你大多數的想法,是對於生活的狀況做出的反應。「好,我今天要做什麼?」或「我需要增加運動量,我把慢跑鞋放到哪裡了?」其他想法也不淡定,而是充滿疑慮、恐懼、負面。我絕對熬不過這一天!或是我知道,我知道,我不能再擔心下去了,但我就是辦不到。
想擺脫焦慮與憂鬱的糾纏,首先就要改掉不安全感引發的反射性思考。來看看我所謂的反射式思維是什麼,再來談如何改掉。
不安全感可能來自心中的「內在小孩」
在生活中,反射行為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多數有益的反射,如綁鞋帶或撥打熟悉的電話號碼,不需要形式上的思考也能完成,你只需要極少的正規認知能力,就能自動做出反應,這種思考最貼切的名稱是自動思考(autothinking)。
還有另一種反射,我稱之為「反射式思維」(Reflexive Thinking)。
反射式思維是另一種自動回應,但完全沒有效率,也完全無益,應該說完全有害才對。這種思考是以疑慮、恐懼、負面狠狠打擊你。反射式思維的根源在你成長初期種下,是一種深植內心,也比較像幼兒的思考習慣,是由不安全感所引發,是有害的。 我把這種很像幼兒的反射式思維,稱為內在小孩反應(Child-Reflex)。
這裡談論到的內在聲音、不同部分的你、你的內在小孩反應,你看了可能覺得零零散散沒有條理。首先我想請你放心,擁有不同層面的有意識表達和認知,是正常也是健康的,可以將任何時候的意識當成從三十五毫米相機看到的景象,如果有手動對焦功能,只要轉動鏡頭,就可以將焦點對準你家狗狗,背景的花朵則變得模糊;反方向轉動鏡頭,你家狗狗就會變模糊,焦點對準的花朵則會變得清晰。換成你自己,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反應很清晰,而你較為成熟的一面則是模糊的背景。相較之下,在你運用自我對話的時候,就能一直聚焦在健康的事物上,忽視不健康的東西。
曾經的過往塑造成如今的你
想像一下,在你小時候有人一直跟著你,拍攝你的一舉一動。現在看看這些影片,你會發現你曾因為母親離去而恐慌,或是躺在床上的你聽見隔壁房間的父母在吵架而惶惶不安。或許還有一部影片,是你生悶氣,為自己抱屈,因為覺得沒人愛你。這些片段記錄了你重要的脆弱時刻,最終也塑造了如今成年的你。
無論你看影片多少次,影片上的孩子都不會改變,同樣的恐懼,同樣的恐慌,同樣的疑慮,這些片段永遠保存在影片中,也永遠印刻在你的心靈。除了童年時期的印記,還有錯誤概念、歪曲和草率的想法,最終形成你的不安全感習慣。
在高壓力的環境成長的孩子,歷經一連串嘗試錯誤的試驗,當然會運用一系列控制策略,好或多或少隔絕不安全感。有些孩子會藉由發怒、敵意,強迫容易被左右的父母就範。有些孩子則是處處力求表現,希望忙碌、無暇關心他的父母能給予肯定。這些孩童使用的策略,久而久之就會留存在你的心靈影片,永遠幼稚,也永遠是反射性的。
你任由內在小孩左右你的思考,就會嚐到苦果。為什麼呢?
因為你的內在小孩對世界只有一種看法,就是陳年影片所記錄的那種草率、歪曲、過時的看法。自我對話會讓你明白什麼是內在小孩反應,但最重要的是,自我對話也會告訴你,如何擺脫總是用小孩的本能視角來看待世界的習慣,會教你如何關掉影片。
經過練習,你會漸漸注意到你的負面思考有多麼孩子氣。
你的內在小孩反應就像你的外在性格,也有獨特的性格,而且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展現。任何一種個性都有許多特質,你的內在小孩的個性也是許多不同表達方式的綜合體,有時候你會聽見自己發牢騷:「沒人在乎我要什麼,沒人幫我,我為什麼要做得這麼累?」有時你會聽到一種未經修飾的怒吼:「不,我才不要屈服!」或是「好啊,叫我去你媽家可以啊,那我就全程不說話!」有時候你會聽見一個驚懼恐慌的孩子在說話:「我撐不下去了,我以後要怎麼辦,誰來救救我啊。」
這個世界看見的是你獨一無二的外在性格,而你也需要了解你的另一個獨特性格── 你的內在小孩反應所展現的內在性格。
(本文摘自《清理負面情緒的自我對話》,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