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巴畢茨基, 吉姆.曼桂威提

為何在跟店家殺價之前,絕不能先透露「別家賣得更便宜」?


買家手上能擁有的最強勢有利籌碼就是,買家可以選擇向協商對象的競爭對手購買。若果真如此,賣家便失去了你這筆生意。問「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是一種簡單、禮貌、低風險、又相當可靠的方法, 含蓄地表明要轉去和賣家的競爭對手往來,藉以從賣家手上爭取到最低的價格。
「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的弦外之音既明確又強大:我做了功課,我發現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更好。如果你的價格沒有低過競爭對手、或至少一樣,我會選擇和你的競爭對手往來,你的生意就溜走了。
如果你要運用「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以下有幾點建議,怎麼問、什麼時候問會最有效。首先,你應該先做足功課,四處探詢價格。盡量多探詢幾家價格合理的廠商,至少三家。然後決定你想要和哪一家廠商往來(撇開價格因素),例如你喜歡他們的服務,或是他們的地點很便利。接著,回到原先那家廠商開始談價格,如果你爭取到比競爭對手更優惠的價格,就要盡可能再繼續試著壓低。如果,賣家堅持的價格依舊高於他的競爭對手,這時你就可以開口問:「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
只要別在協商過程中太早問「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最糟的情況不過就是遇到賣家表示他的價格無法再低,他可能會以某種方式示意,比方說:你是在拿蘋果跟橘子相比較;他的產品、服務或品牌和他的競爭對手不是一個等級的。如果賣家以蘋果和橘子相比來為自己辯護,你也不用客氣, 只要再次強調你是有選擇的就行。暗示、具可信度地表示要轉去和競爭對手往來,效果通常極佳。 例如:
買家: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
賣家:喔,我們的服務水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我們從事這一行已經三十年了,而他們才剛剛開始。
買家:所以你無法給我比對方更好的價格了?
賣家:我沒有這麼說,我們當然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與低廉的價格,是我們的價值主張。
不要太早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牌
「你知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低?」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它會置你的協商對象於為難的處境。被問及這個問題的賣家,除非願意冒失去生意這種具嚴重性的風險,才會拒絕降價和對手競爭。如果賣家有能力讓價格符合或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他通常會選擇這麼做。 萬一賣家不能或不願意降價,你依舊保有和低價廠商往來的選項。 我們時常運用這個基礎協商技巧與問題,成果極為豐碩。以下舉幾個實例。
多年前,我幫一位上了年紀的舅舅購買新車。我們四處逛,舅舅挑了一輛他喜歡的車款與配備。我打電話給他住家附近五十哩內的六七家經銷商,一一詢問他們該款車與配備的售價。這大概花了我們一小時的時間。有了這幾家經銷商的報價,我們走進離舅舅家不遠的一家經銷商(為了方便,他很希望在那裡買車)。以下是協商過程:
我:你們開價多少?
業務員:我們可以賣你二萬二千五百美元。
我:哇,比我預期得還高,二萬一千八百美元可以嗎?
業務員:這樣吧,我賣你二萬二千四百美元吧。
我:你知不知道附近有一家經銷商,開價二萬一千九百九十九?
業務員:好,謝謝告知。我給你更好的價格,二萬一千九百九十八美元怎麼樣?
我:成交!
請注意,我們一直按兵不動,直到該名業務員給我們一個報價,而且我們在告知競爭對手的價格之前,先試著和他協商。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 不要太早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牌。 否則,萬一業務員一開始開出的價格就比他的競爭對手更低,該怎麼辦?例如,他開價二萬一千八百九十九美元?假使業務員的開價的確比你問到的價格還低,你還是可以試著協商,但是千萬別提及你問到的這些更高價格。例如:
我:你們開價多少?
業務員:我們可以賣你二萬一千八百九十九美元。
我:你的報價有多少議價空間?
業務員:不多。
我:如果你接受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九美元,我們就買了。
業務員:我們最低可以給你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九美元。
我:成交!
由於沒有太早掀開自己的底牌,我們才能談定車價,比原先報價還低一百美元。把自己最有利的選項攤開之後,你就再也不能獲得比那更好的價格了。因此, 除非你在協商價格的過程中陷入僵局,否則絕不應該公開競爭對手的價格。
再看看另一個不要太早掀開自己底牌的小例子。不久前,我想要在從前門到私人車道處鋪設一條磚砌小徑,於是請廠商來報價。第一家廠商報價九千美元,我們打電話到第二家詢價。和第二家廠商通電話時,我們絕口不提第一家廠商的報價,第二家廠商開價四千二百美元。如果我們貿然問第二家廠商,知不知道第一家廠商開價九千美元的話,第二家廠商的報價便可能高於四千二百美元。
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運用這項基本協商技巧,無論是在商場上或是生活中。最近我們協商了一紙金額高達六位數的印刷合約,探詢競爭對手的報價,並拿這些資訊和我們偏好的廠商協商,整整為我們省下超過二萬五千美元。探詢競爭對手的報價花去我們約二至三小時的時間,換算下來,我們每投入一小時大約可省下一萬美元,可以說是相當令人滿意的績效了。
(本文摘自《50 個問題為自己爭取更多》,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