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心理學家 托尼.克拉比

終結低效苦勞的不瞎忙

擁有更多 IG 追蹤者,對你的生活沒加分!想從社交中獲得滿足感,你只需要這 15 人


靈長類動物擁有複雜的社交群體,必須努力經營才能維持,而牠們採用的方式通常稱為「社交理毛」(social grooming)。當群體規模愈大時,理毛工作也會愈多,同時還需要努力認識每一位成員,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
鄧巴數:150 人,是人類可以管理的社交群體規模
英國人類學家與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發現,靈長類動物的腦部大小與群體平均規模存在密切關聯,從而證明此理論。研究顯示,當猿猴的群體過於龐大時,牠們就會開始「拆夥」,因為實在是太難維持了。根據他對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研究與人類的認知能力,鄧巴計算出人類可以管理的社交群體規模,答案是「150」人, 而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又稱為「150 定律」。
他更進一步分析歷史記錄,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交群體,看看是否符合此理論。他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村落規模平均是 150 人。也有證據顯示,哈特教派(Hutterite)的聚居地達到 150 人時就會開始分裂。此數字也是軍隊的基本單位規模,在現代軍隊中,一個連通常就是 150 人。
鄧巴仔細研究社交群體,發表更深入的分析結果,他發現社會結構的形態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人際關係可以視為同心圓。我們往往有 5 個最親近的人,通常是直系親屬和伴侶。下一圈則包含了 15 個人,再下一圈是 50 個人,然後再下一圈是 150 個人。
如果把鄧巴和提姆.凱瑟的發現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意味著幸福、滿足和快樂來自這 15 人。
正是這神奇的 15 人,也就是你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會觸發更多的心流體驗,讓人覺得生活更美好,也會減少憂鬱情緒。人生的美好並非來自 500 位臉書好友,而是在這 15 位親友當中。我並不是說,透過社群媒體或派對建立更廣泛、分散而微弱的連結就沒有樂趣可言; 只是,這種活動絕對無法取代來自這 15 位親友的深層意義。
如果本章其他內容都未能讓你留下深刻印象,那麼只要記住這一點就夠了:在這 15 位親友身上投注更多時間和精力;徜徉在與他們共度的美好時光,支持他們,理解他們。一旦提升這些關係的品質,你的整體生活滿意度也會直接提升。哪怕在社群媒體上乏人問津,哪怕沒能建立龐大的人際網路,這些對你的生活品質其實影響不大。但是,除非你能好好處理與這 15 位親友的關係,否則你不會快樂,也無法茁壯成長。
現在就想一想,你的 15 人支持系統名單有哪些人?
人一忙起來就會懶得花時間陪伴別人,以致疏遠了 15 位親朋好友。隨著瞎忙的程度愈演愈烈,就開始常常取消與朋友的晚間聚會,或者悄悄退出棒球隊,原本往來密切的支持系統就會日漸瓦解。到最後,在自己最忙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還保持往來的支持系統可能只剩下一兩個人。 社群媒體的表面關係不可能滿足這些需求,這種時候需要的是更有意義、更即時的支持。
屬於自己的「15 人支持系統」
有一種方法可以激勵你把時間花在 15 人支持系統中,不妨想想這些人各在哪些方面能給你支持。大多數人都會得到雙重體驗,首先,他們會意識到,在那些自己沒有能力或意願的事上,他們往往過度依賴同伴的支持。其次,他們也會意識到,自己的個性特質恰巧就是這15人的綜合體。 整體來說,15 人支持系統可以支持大部分的需求、願望和愛好。
以瑪麗為例,她是勤奮的律師,配偶也是律師。她深愛著丈夫喬,喬也很了解她,但有時她也想瘋狂大笑,想說說閒話。喬不會為了瑪麗這樣做,但海倫和伊娃會。瑪麗偶爾也想創作,她熱愛藝術和詩歌,而喬不喜歡,但比爾和阿西雅喜歡。有時候,她想得到媽媽那無微不至的愛,或者和她的減肥夥伴露西一起跑步。
在瑪麗的例子中,與 15 人支持系統互動,讓她的生活更完整充實。你的15人支持系統不應該隨著忙碌而減少;你的 50、150 甚至 500 人名單都可以減少,但不要減少 15 人支持系統,他們能以各種深刻而有意義的方式支持你,陪你度過工作和需求最繁重的黑暗時期。
(本文摘自《終結低效苦勞的不瞎忙》,方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