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幸福與否,從交友習慣看得出來!3 個經營人際關係的建議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 17 世紀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的名言之一;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指出,「一個人」沒辦法成為人,因為人在本質上,必須與他人共同生存。
舉例來說,語言的出現,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如果只有一個人活著的話,他不需要語言表達、溝通;我們不能期望發出只有自己懂的訊號,就能與他人來往,要語言、邏輯、共同感覺(common sense,指個人、組織或群體都能接受的知識或行為)都有共感,才能與人交流。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指出,人類出於本能,有強烈動機尋求和維持強而穩定的良好人際關係。若沒有這樣的動機,人類將無法生存或繁衍。
寂寞比抽菸更傷身,找尋歸屬是人類本能
而如果我們在任何群體或人際關係中,沒有感受到任何歸屬感,就有可能會對人生或身體造成負面影響。或是沒有親近的人或可傾訴心事的對象,我們就會感到被孤立。《科學》(Science)雜誌的報導曾指出,孤立對健康的危害,比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等來得更大。
人是群體動物,《過得還不錯的人生》提及,「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與「社會互動」(social companion)是支持我們的兩大欲望。比較能讓我們不斷確認自己的意見和行為是否恰當、合乎規範,另一方面,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讓我們不覺得寂寞。
幸福與否,從交友習慣看得出來
作者崔仁哲為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系教授,他想知道,假設一個朋友在社會上非常成功,雖然有時候會自卑,但跟他相處很自在;另一個朋友冷漠、難相處,但跟他見面總會覺得自己比較優秀。一個幸福的人,會選擇與誰深交呢?
他與研究團隊展開一連串的實驗,發現幸福的人比較喜歡和能給自己支持的人見面,而不幸福的人則偏好能讓自己產生優越感的人。換句話說,不幸福的人使用的生活技巧是「比較」,幸福的人使用的生活技巧則是「關係」。
3 個建議,經營人際關係的深度
懂得經營關係的人,比較能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緒。想擁有好的人際關係,《EQ致勝》提出幾個經營方法:
1. 尊重、承認對方的感受
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身邊人的情緒,但有時候,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選擇忽略。經營關係的關鍵之一,是承認對方的感受,不要忽視、排斥或改變它。試著說:「你看起來不是很開心,我能幫上什麼忙嗎?」只需要花一點時間關心對方、注意對方的感受,就能強化這段人際連結,也有機會讓對方平靜下來。
2. 確實傳遞情緒
想創造坦承、深厚的人際連結,你必須先對別人誠實,也對自己誠實才有辦法做到。這意味著,你必須恰當地表達情緒,當你敢於將自己較強烈的情緒傳達給對方,就能提醒對方正視情況的嚴重性。
「只在該生氣的時候生氣」,是一個例子。某位教練只在比賽中場休息時嚴厲,因為這樣能直指重點,讓球員專注於下半場比賽。你也可以想想,在什麼時候表現出憤怒,可以為這段關係帶來正面效果;再以這個標準決定什麼時候該生氣,就能讓對方認真看待這件事。
3. 維持溝通管道
當遺失行李、航班延誤發生時,地勤人員會運用一些方式修補旅客的心情,如補償餐券。有時候,人際關係也需要這樣的「修補工具」。舉例來說,先開口承認「這確實很難」,或是詢問對方感受等,這些修補句子,能讓彼此情緒起伏時,還能維持溝通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