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投學堂創始人 水湄物語

90%的人對前途迷茫

每天忙到凌晨、周末還要進修?你太累了!真正的高效人士不信奉「能者多勞」


我曾讀過一本對我影響極深的書──《一週工作四小時》(The 4-Hour Workweek),作者的理念顛覆了我一貫的認知。這本書的作者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客座講師,也是著名的企業家。不僅精通 6 國語言,還獲得過散打冠軍;與此同時,他也常常旅遊,足跡遍及全球。而他之所以能做成這麼多事,全都是因為每週工作 4 小時──只選擇做很少但很重要的事。
簡而言之,就是「抓大放小」。
對此,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很多讀者問我:「水湄,妳作為三家公司的創業者,每天奔走於客戶和商務活動之間,要當網紅錄課程,又要出席品牌活動,是不是連睡覺都覺得浪費時間?妳的週末或者假期,是不是都用來上課充電而沒有出去玩的時間?妳的日程,是不是都排得滿滿的?」
選擇重要的事去做
真實情況恰恰相反。
作為創業者,我常聽說創業圈中很多老闆「每天晚上兩點下班」、「見過凌晨四、五點鐘的太陽」或者過度勞累搞垮身體的例子,但我不僅每天準時下班,還常常鼓勵員工不要往死裡做事,而是要「學會偷懶」――選最重要的事去做就好。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每人每天只有 24 小時;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一、兩件事做精、做透,其效益遠遠大於做十件事卻博而不精。
「如何度過週末,就如何度過一生」這種言論或許沒錯,畢竟人的生活狀態會形成慣性,影響人生的每一天。但是這背後的邏輯,可不是要你每分每秒都戰戰兢兢,而是聰明規畫。所以這一章,你將學會如何聰明的規畫時間──在最少的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價值,同時享受生活,給未來創造更多的快樂回憶。
能者多勞?大錯特錯
資源的有限性用另一個更恰當的詞來形容,即「稀缺」。
我們經常在美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求職者去面試,如果面試官覺得求職者不合適,在面試結束時會說一句話:「謝謝你的時間。」(Thank you for your time.)這正是時間稀缺的具體體現。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的著作《經濟學原理》,被全球大學奉為經濟學的經典教材。這本書的開篇就提到,「經濟學是研究稀缺性資源配置」的學科。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才有了各式各樣的經濟行為。
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每件事都做,必須學會比較和取捨,克服人性中的貪婪,選擇最重要的。其實,很多「月光族」、「剁手黨」之所以會欠下巨額債務,正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稀缺的重要性,放縱自己的欲望,無限擴張而造成的後果。對於年輕人來說,青春是資本,但青春也是有限的。
我在活動中遇過一些年輕的讀者,他們的夢想是把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其中有一名大四的同學叫小娜,她跟我說她參加了 3 個社團,分別是外聯部(按:學生會中的一個重要部門,是學校與商家溝通的橋梁。外聯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會和學生活動籌集資金,即拉贊助)、祕書部和校園廣播臺,每天的日程都很滿。中午去廣播臺播音,晚上去兩個社團參加活動,回到寢室和朋友打遊戲,順便再追兩集熱播劇。她認為社團能帶給她人脈,打遊戲能跟上時代,看劇是愛好所趨。雖然每天安排都很滿,但每一件事都是讓生活過得充實的因數,無形中感覺自己擁有了許多技能。偶爾,小娜凌晨也會發朋友圈訴苦:「太忙了,求解救。」但這訴苦的背後,卻難掩一股小小的得意,似乎「能者多勞」是一個特別值得炫耀的標籤。
小娜的狀態其實並非大學生獨有,很多職場新人都存在同樣問題:感覺自己很忙,忙著工作、學習、考證照、社交‧‧‧‧‧‧但回望過去一年進行總結,似乎又沒成果。這恰恰是我不推崇的「能者多勞」,因為這麼做並沒有認知到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性, 更重要的是,沒有弄清楚現階段,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的例子還出現在我自己的公司裡。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個人能力強的人,反而職業發展不順利?〉內文提到,能力強的優秀員工會因出色的專業能力走到管理職位,但問題就會隨之出現。他們的能力太強,任何事情都願意自己做。
注意你的「時間成本」
寫一支程式碼,實習生可能需要兩天,他們只要兩小時,出錯率還更低,於是乾脆自己寫;寫一篇行銷文案,新人可能要憋個一、兩天,他們可能不到半小時就寫出來,於是一邊搶著做,一邊心裡嫌棄:怎麼這都寫不出來,還這麼慢?真是沒用!到最後,新人沒有培養起來,把自己也累到不行。
每次見到這種情況,我都會狠狠的告誡他們:一定要記住,你們的職位是管理者,你們的職責是把新人帶起來,實現公司長遠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自己執行。時間有限,你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你必須知道什麼事情更重要,對你價值最大,而不是面面俱到。
(本文摘自《 90% 的人對前途迷茫》,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