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愈管理時間,愈覺得不夠用!這 6 種「時間陷阱」,你中了嗎?

2024-01-10 整理.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前在《衛報》(The Guardian)寫生產力主題專欄的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經是個「生產力狂」。他用番茄工作法,以 25 分鐘為單位,劃分一天的行程。他認為只要找到正確的時間管理方式,加上正確的習慣和自律,就能提高生產力,解決所有工作。

就跟許多人一樣,他失敗了。他在著作《人生4千個禮拜》中提到,無論自己再努力,仍沒有辦法維持足夠的效率和自律,也無法完成所有事;這些試圖掌控時間的方法,鼓勵人們從有限的時間中獲得最大效益,卻「變得壓力更大、更不快樂」,這些技巧或許有用,但成功縮短做某件事的時間以後,人們反而變得更忙。

回過頭來看,你的行事曆是否也被工作塞滿,覺得自己非常努力提升效率,卻有更多的事情跑出來,永遠做不完?

如果感到忙碌的步調越來越快,不妨停下來重新審視,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經理人》推出的線上課「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搭配「理想生活實踐模版」實用工具,透過每日可視化追蹤和科學化的原子習慣養成方法,將繁瑣的待辦事項化為有序的行動計畫,一步步理清方向。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曾比喻,時間就像是輸送帶上不斷經過你面前的紙箱,如果要妥善運用時間,就要在這些紙箱經過面前時,填滿它們。如果事情做不完,人們會感到忙碌而心情不佳,但事情太少,又會覺得浪費紙箱的空間,於是找了更多工作來填補。

延伸閱讀:工作沒做完時「努力抗拒」放鬆、玩樂,會讓你更快筋疲力盡!那應該怎麼做?

效率至上的管理法,反而使工作不斷增加

這導致了一種效率陷阱。例如,《母親有了更多工作》(暫譯,原文為More Work for Mother)裡提到,洗衣機、吸塵器的發明,是為了節省做家務的時間,但有了這些家電後,人們提高清潔的標準,又有更多事要做,抵銷機器帶來的好處。

又或者,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被發明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傳訊息給彼此,溝通效率本應提升。不過,《沒有Email的世界》一書,引用軟體公司 RescueTime 的時間追蹤軟體數據發現,用戶平均每 6 分鐘就檢查訊息或郵件。溝通頻率增加,造成人的注意力頻繁轉換而耗損,產生疲憊感,反而更沒有效率。

因此柏克曼撰寫《人生4千個禮拜》,提醒人們,是時候從效率至上的時間管理中抽離了;因為人生有限,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是完成別人要求的每一件事,需要學著決定哪些事該做,哪些事情不做。

抽離並不代表放棄掌控,而是需要更智慧地駕馭時間,將目標化繁為簡,讓生活回歸平衡。「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結合實用的科學化規劃方法,幫助你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減輕負擔。

延伸閱讀:起床後的 30 分鐘,培養 3 種早晨習慣!幫助一天的工作更快樂、更有效率

列出每天和每周最重要的 3 件工作,且不超前進度,穩定完成目標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表示,並非每件事情同樣重要,有些事情的投資報酬率一定比其他事來得更高。書中引用「80/20法則」,認為少數的任務(20%)能造就大多數的成就(80%)。

首先,列出自己要做的所有工作,再來問自己:哪 3 件任務能獲得最多成就?以貝利來說,依序為「寫出從計畫中學到的東西」、「在自己身上做生產力實驗」、「閱讀並研究生產力」,其他像是採訪專家、回訊息,雖然該做,但成就較小,不適合列入。

不過,工作不能只做這 3 件事,所以要設想今天和這周結束時,希望完成哪 3 件事,比如寫完一篇稿、回覆郵件、到圖書館借書,私事也可以比照做法,列出 3 項該完成的事。

有時候為了超前進度,會想要多做一點,但《努力,但不費力》提到,這樣就會陷入疲累、休息、惡補的循環,所以要設定上限,把進度設定在合理範圍內,例如每天打電話給 5 位客戶,最多 10 位。工作應該穩定步調,不多做也不少做。

0736大常見時間陷阱,你中了哪些?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時間管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連啓佑提供

你的 SEO 策略還有效嗎?告別零點擊焦慮,3步驟導入 AIO 搶占 AI 搜尋能見度

2025-09-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5 月宣布,AI Overviews 已經在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40 多種語言推出。AI 搜尋,已經全面進入主流使用場景。

AI Overviews 直接在搜尋頁頂端提供彙整式回答,對用戶方便,但對企業網站而言卻是挑戰:即便你的內容排在搜尋結果第一名,用戶也未必會點擊,因為答案已經「被看過」了。

雖然企業能透過廣告補足流量,但廣告成本不斷攀升,且無法完全彌補自然流量的缺口。面對這股流量消失的浪潮,中小企業有限的行銷資源該投向何方?與其焦慮,不如立刻行動。

專家解方:3 步驟,讓品牌在 AI 搜尋中被看見

為此,《經理人》與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連啓佑合作,將多年顧問經驗與國際觀察,濃縮成一門立即可用的《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線上課。這套方法的精髓,就是從防守轉為進攻,透過 3 個核心步驟,讓你的品牌直接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

1. 建立結構化內容 (Structured Data): 讓 AI 能優先抓取並引用你的資訊。

2. 累積品牌信任度: 透過專家引述、媒體報導與穩定的內容品質,讓品牌成為 AI 眼中的可信來源。

3.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 即時追蹤內容成效,快速調整策略,持續優化能見度。

延伸閱讀:AI 搜尋帶來 SEO 新規則!3 策略,讓品牌成為 AI 信任的資料來源

這場挑戰的關鍵,是從追求「關鍵字排名」進化到「能見度排名」的思維轉換,而這正是《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的設計初衷。

從策略到實戰,立即升級你的 AI 行銷力

涂貴婷製圖

這門課程不只拆解趨勢,更提供實戰步驟,幫助你在有限資源下高效落地:

  • 顧問級工具: 提供 11 組獨家 AI 指令,解決內容發想與優化難題。
  • 實戰框架: 設計符合 AI 檢索需求的內容結構,手把手帶你產出高能見度文章。
  • 案例實作: 透過練習,確保你能將所學應用在你的品牌上。對於希望快速補強數位行銷戰力的團隊與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策略性與操作性的實戰資源。

AI 正在重寫搜尋規則,改變使用者的資訊取得習慣。對台灣品牌來說,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調整心態,將目標從單純的網站排名,轉向成為 AI 回答中值得信任的來源。

與其害怕流量下滑,不如及早投入新一代的 SEO 與 AIO (AI Optimization) 策略,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blog.google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