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裡最認真的同事,為何 3 年後還沒升職?想提高績效,先戒掉「過度表現」
分享
假設你想成為西洋棋高手,你會採取哪些行動?很簡單,你會盡量多下棋。這聽起來合理,也合乎邏輯。
但這種想法其實有誤。
換個例子想一想:我們許多人花了大量時間在電腦上打字,可又有多少人真的成了頂尖的打字高手?更令人驚訝、也更危險的是,研究發現,一般科醫師行醫愈多年,病患的平均治療成果反而愈差。這是哈佛醫學院科學家分析 62 篇相關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同樣,西洋棋研究顯示,大量對弈並非提升棋技的好方法。 投入比賽時間最多的棋手,往往不是排名最高的人。
想要提升實力,先求不要「過度表現」
在網球界,理查.威廉斯(Richard Williams)也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並未按照傳統想法,讓女兒大小威廉斯(Serena and Venus)從小就頻繁參加青少年比賽。她們在成為職業選手之前,只是做好認真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球場上都如此。如果你看過傳記電影《王者理查》(King Richard),會看到理查如何精心謀劃女兒的成功之路。她們把時間用來練習,而不是比賽,最終成為世界最頂尖的選手。
在眾多收穫中,威廉斯姐妹學到的重要一課是,提升實力的關鍵,並不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比賽上, 換句話說,就是不掉入過度表現的陷阱。
在任何領域中想要有所進步與表現優異,重點都在於確保我們投入兩種雖然相異但同樣強大的心理狀態:學習模式 (Learning Zone)與表現模式(Performance Zone)。這兩種狀態的目的不同,需要專注的焦點不同,用到的工具組也不同。就像鹽和胡椒,兩者可以同時使用,為人生的成長與成就增添風味,但是它們完全不一樣。
表現模式就是我們用盡全力做好事情、盡量避免出錯的時候,例如參加西洋棋或網球比賽,或在時間壓力下完成任務時。這是「把事情做完」的模式。我們都可以學會在這種狀態下如何充分利用時間、發揮最佳實力。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應該一直追求最佳表現,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表現模式,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停滯、挫折、疲累。這就是慢性表現停滯症候群。還記得上一章提到的吉諾嗎?他陷入過度表現的慣性,拚命經營餐廳,卻看不到起色。
所以我們也必須進入學習模式,這種狀態讓我們專注於增進技能與知識。
這可以是西洋棋手挑戰稍微超出當前能力水準的謎題,或者職業籃球運動員花 30 分鐘只練習跳投,又或者演員在試鏡前向方言教練學習更道地的南非荷蘭語口音。對於業務人員來說,這代表拜訪新客戶時嘗試不同的推銷說辭,並觀察哪一種得到的反應最好。學習模式強調探索、實驗、允許自己犯錯並從中反思,再進行調整,一步步邁向卓越。
這是一種長期投資,你會在未來收穫更高技能與更好成效。
學習模式需要「有意識地」參與
學習模式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但是需要有意識地參與。每當我們尋求回饋意見、嘗試用新方法工作,或者研究競爭對手如何持續領先,我們就切換到了學習模式。當別人批評我們的工作時,我們不再憤怒回應,而是決定傾聽對方、誠心理解並從中學習,這一刻我們就是在擁抱學習模式。
好比說,你是一名職業高爾夫球運動員。你在練習場上就處於學習模式,你會嘗試不同打法,看看哪一種最好。高爾夫球錦標賽就是你進入表現模式的時候,你會全神貫注拿出最好的表現。
正是在「練習場」上的努力,讓我們能在壓力之下表現卓越。
一旦我們區分出這兩種狀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陷入慢性表現停滯症候群。大多數組織在建立時,並沒有以學習為基礎。觀察職場後,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獲得晉升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表現得完美無缺,或是像戴上眼罩的馬一樣埋頭苦幹。 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方式其實會壓抑創新與成長。
如果我們想要打造成長文化,用持續進步來推動更好的表現,我們必須確保有利於成長的行為受到尊重、重視和鼓勵。我們必須給自己和同事,同時提供練習和比賽的機會。
(本文摘自《成長心態行動策略》,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