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教練式領導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147期

頂尖顧問公司BCG首度公開的育才祕訣!如何快速將人力變人才?

徐瑞廷
2017-02-1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身為全球前三大顧問公司,BCG的每一位新進顧問都必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練就專業顧問所需的能耐,學會經營者的相關技能和思考方式,才能直接走進高層的經營會議,解決企業的疑難雜症。

為此,BCG打磨出一套人才育成方法,可以在短期內培育顧問成長茁壯、發揮戰力、交出成果。

《BCG頂尖人才培育術》一書中,BCG東京辦公室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木村亮示和中部‧關西辦公室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木山聰,以文字呈現出這套幫助顧問在各種專案中歷練成長的方法,非常適合企業參考和學習,用以培育人才。

企業跨部門專案激增,人才培育制度急需更新

因應環境快速變化,企業內部的專案(project)持續增生,員工早已不能只做自己部門內的工作,經常需要跨部門協作,透過相互討論和支援,創造更好的績效。

以軟體公司為例,工程部員工平時寫程式、開發軟體,但是他們可能也要和行銷部合作新品上市專案,針對行銷素材給予意見,或是幫忙解決客訴、排除使用者障礙(debug)。

然而,跨部門專案的增加也讓企業遇到難題:個別部門主管很難掌握直屬員工參與各部門專案的狀況,不易評估他們能力的變化;專案領導者又以「完成專案目標」為主,對於隸屬於自己單位的支援部門,鮮少會花心思培育和教導。

這樣的工作方式日積月累下來,很容易造成組織的人才育成出現缺口,公司單方面要求員工交出成果,卻沒有提供培育和學習的機會,讓人才發揮更大的戰力,導致員工被消耗殆盡後,只想掛冠求去。

協助員工快速成長2支柱:師徒制+職涯諮詢者

BCG協助顧問快速成長的第一個支柱是 「師徒制」(apprenticeship) ,也稱為「在職訓練」(OJT,On-the-Job Training)。乍看之下,「師徒制」很像許多公司既存的「導師制」(mentor),但是師徒制的互動更為緊密,猶如老師傅手把手帶著徒弟,一步步在實戰環境裡鍛鍊專業能力。

在BCG,資深前輩正是師徒制裡所指的「老師」,藉由「講授」→「示範」→「實做」的循環,幫助徒弟快速理解和活用相關技能。當徒弟轉換到下一個專案,又能從其他顧問身上學到工作know-how,磨練成自己的核心技能。

通常,在為期數個月的專案期間裡,BCG年輕顧問幾乎每天從早到晚跟著專案經理(專案的老闆)和合夥人(專案老闆的老闆)工作,從思考問題核心的過程、凝聚假說和論證的方法、面對挑戰的態度、見客戶的事前準備、會議裡的應對進退、如何和高層討論經營課題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看著資深前輩解說和操作多次,也有機會自己實做看看。

除了可以在專案裡跟著老師學之外,BCG的每位顧問在公司裡還有第二個成長支柱 「職涯諮詢者」(career adviser) 。擔任這個角色的人通常位處管理層級,他會每一季「跨專案追蹤」特定顧問的表現,並且對照該顧問所屬的職級,挑出對方還需要補足的能力項目,提供成長的動機和方法。

例如,A顧問頭腦絕佳,卻不太喜歡發表意見,總是有意無意地避開相關機會,他的career adviser可能就會找他聊聊,提醒他如果想要再往上升遷,應該要將溝通技巧練習到哪個程度,再共同討論A顧問到底為何不想發表意見、該怎麼做才可以改善,以訂下行動目標。

透過「每季評核」→「挑出該強化的能力項目」→「提出行動方案」三步驟,顧問可以快速修正、改善工作能力,將來無論晉升到哪一個層級,都不會因為特別欠缺某項能力,影響績效表現。

公司的資產就是員工,主管應將育才視為義務

上述兩大支柱的成功條件,不但有賴員工的積極主動、渴望成長、發揮學習能力,更需要有將培育人才視為責任和義務的主管。

BCG很清楚公司的資產就是員工,因此任何人只要升到管理階層,都會花約10%的工作時間來培養部屬,扎扎實實地評量績效、協助成長、辦理訓練。即使知道每季考核要耗上大把時間,還得花力氣探詢部屬參與的所有專案,依然不嫌麻煩,最終才能培養出更厲害的顧問,幫自己分擔更多任務。

這是BCG首次對外公開打造人才的祕方,希望能讓企業做為參考,在分派員工各種專案的同時,還能有意識地帶領和培育人才。(口述 / 徐瑞廷,撰文 / 韋惟珊)

延伸閱讀 /

1. 厲害的人才都想去創業!組織怎麼留住他們?中國兩大企業的做法

2. 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的人才管理學!吸引菁英的5大特色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製圖 / 經理人編輯部

換了位子卻不換「腦袋」,團隊可能更容易解散?專家:新官上任先換 3 種思維

2025-07-18 整理・撰文 吳俊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組織內常會有一種模範員工,不僅績效達標、犯錯率低而且使命必達,短短數年就被提拔為團隊領導者,並因此接受公司的重點栽培,學習主管基本能力,如預算編列、會議管理等。

但這種優秀人才在上任後,卻發生績效沒有達標、管理也出現問題,甚至讓團隊面臨崩潰邊緣;為何具有潛力的模範員工,反而成為不適任的領導者?

新官上任遇挫折,是因為換了位子卻「不換腦袋」?

據知名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在首次接棒成為「新官」的領導者中,有高達6 成的工作者會在 2 年內面臨失敗。

波士頓卡羅爾管理學院(Boston College Carroll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教授海德.阿貝利(Heide Abelli)認為,這 不代表企業識人不明,而是培訓制度出了問題——提供了管理職的訓練,卻忽略了培養「新官」需要具備領導思維。

延伸閱讀: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何不同?領導力之父:有 12 個顯著差異

阿貝利解釋,培訓計畫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忽視對於這群新官的理解,以及照顧他們的潛在需求。換了位置卻不換腦袋,反而讓過去模範員工的成功,成為擔任領導者的阻力。

這也是許多新手主管陷入撞牆期的關鍵所在:不是技巧不夠,而是沒有一套方法能協助他們轉換視角、練習帶人心法。

為了幫助新官上任順利轉型,《經理人》推出「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針對從同事變上司後會遇到的自我定位、交辦任務、Z世代溝通等問題,提供系統化的解方與練習策略。

阿貝利建議所有「新官上任」的領導者都應該轉換下列 3 種腦袋:

1 號腦袋:團隊思維

對員工來說,組織是根據個人工作表現來評估績效,因此力求個人表現獲得成功與肯定,已經深植體內成為本能,愈優秀的員工,愈是以「自我」為導向,這正是他們成功的要素之一。

但成為領導者, 心態就必須從自我轉向團隊,焦點也必須從個人成功轉為促進團隊勝利。 如果新上任的領導者持續以自我為導向,將難以讓部屬放心追隨,恐引發團隊缺乏動力、難合作互動等問題,將團隊一步步推向失敗。

反之,若領導者能將腦袋轉換成「團隊思維」,將自己的工作定義成為團隊帶來效益,當部屬看到領導者為了集體的利益而服務時,將被激勵而更加努力,讓組織邁向卓越。

2 號腦袋:解決問題

模範員工十分聰明,會積極避免自身落入問題無法解決的困境,所以多數傾向只接受能夠解決的挑戰,心態上偏向於「迴避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與聲譽,儘管可能喪失機會也會選擇追求穩定性。

作為領導者卻必須挑戰現狀,追求創新並對改變保持開放態度,不能過於避免風險,甚至必須想像新的可能性,不能被面臨的困難或問題所阻礙。

所以,領導者必須換上「解決問題」的腦袋,對於習慣迴避風險的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大挑戰,但若沒有進行轉變,他們將難以適應計畫的快速變化。阿貝利建議領導者可以設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同時勇於承擔犯錯的風險,才能為組織找到新的方向。

延伸閱讀:千禧世代普遍喜愛「迴避風險」?當心去脈絡化的刻板印象,限制你的選擇

3 號腦袋:靈活適應

模範員工在執行方面十分出色,一直以來都能夠按時將工作完成,也十分重視決策的執行力,所以在擔任領導者時, 容易只專注在如何最快速著手處理,卻忽略掉執行前溝通與改善的空間 ,甚至可能對於部屬的提案產生抵制情緒。

阿貝利提醒領導者,若是過於關注於執行面,會變得抗拒創新與改變,反而讓團隊錯失創新的機會和失去競爭力,甚至忽視客戶的需求,對組織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假如換上「靈活適應」的腦袋、領導者在制定決策時也會樂於接受不同觀點,能夠讓執行更加有靈活性,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當組織始終保持靈活並緊密合作,就能夠打造強大的跨職能團隊,對於客戶的需求做出靈活與快速的反應。

新官上任3思維
海德.阿貝利認為,新任領導者先轉換成團隊思維、解決問題、靈活適應等 3 種思維。
製圖 / 經理人編輯部

資料來源:CLOHRMorning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