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業務拓展進度太慢了,大家都被你拖著,沒辦法等你,改用這個方向試看看,同事他們用這個方法很有效,速度和成果都比你的好......」「你用我這個方法,我以前就是這樣成功的,比較有效率。」主管 B 正耐住性子,壓抑心急又無法發火的脾氣,試圖在循循善誘中,為進度沒跟上的同事 A 找到方向和突破瓶頸的解法。
這樣的景象在領導團隊時並不陌生,但往往發展成:即便主管 B 耐心溝通、壓抑著快冒火的脾氣,運用再高強的溝通技巧,還是對進度推展沒有幫助,最後被逼急了只好跳下來做、而屬下也因為達不到標準而受挫求去,而這樣的劇情在各間公司一再上演。
老一輩「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這樣的智慧,為什麼不見成效呢?
「教他釣魚」已不管用!不如問員工打算怎麼做
當你在這樣的循環中痛苦不堪時,可以改一個方法試看看:聽聽看他想怎麼做,而不要告訴他該怎麼做。
你以為應該要「給釣竿、教他釣魚」,但年輕的屬下同事或許並不認為釣魚是最佳解法,他們或許想划竹筏或是開小型漁船出海撒網捕撈,你在雙手奉上釣竿、並且試圖教導使用方法時,他都沒在聽,因為這不在他的解決方案裡,當然會溝通無效。因此無論你如何耐心教學,他還是學不會。
這種情況在十多年前自己在零售品牌業擔任主管時,還不那麼明顯。當時每一季新品上市時,無論是零售、電商,或經銷同事都是會把產品、銷售流程背得滾瓜爛熟,試圖把每一個亮點都融會貫通,在行銷、業務推廣上才好應用。
商業環境瞬息萬變,不能光靠老經驗應戰
但等我到了旅遊新創平台後,我才發現目的地的操作方式,彈性與變化性之大。例如:日月潭久旱,使本來賣船票的生意直直落,但乾旱的景致被拍成 IG 網美照,卻引起大批人潮朝聖,必須改推其他體驗因應。或是離島旅遊因為風浪太大無法出海,水上體驗被影響,必須推廣其他商品等等。
這樣的產業環境下,必須時時動腦筋、想方法,而一個目的地要做起來,必須要有整套行程的思維,因為單一個行程,不構成大家要為此跑一趟的理由。做一個旅遊體驗平台的行銷、業務人員,需要更靈活應變各種天氣、季節、新竄起的新媒體應用、社群夯字等等,難度很高。
此時給釣竿的方法當然不可行,因為同事在前線更能分辨現實情況下的真實樣貌,該拿什麼工具、用什麼方法最有效率?他也在實證中學習。
「那你想怎麼做?你需要什麼幫忙?」
這是主管開會時,最好用的一句話。或是更具體的說:
「你剛剛講的困難,我聽懂了,那現在還差的進度,你想怎麼做?我可以幫你什麼?」
主管可以透過這兩句話,來了解現實情況的困難、屬下想採取的對策,若有邏輯上未能說服自己的地方,主管也可以再提出疑問,有時候屬下答不出來,或許是思考上未盡周全,那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互動來訓練思考能力。同時,透過一次又一次這樣的互動模式,也可以觀察團隊是否在解決問題、抓住商機的判斷力上,有所不足、或是有所進步。愈大膽嘗試新市場、新商品、新模式,失敗率愈高,但學習曲線也能陡升,「快試快錯」的學習成本其實沒有想像中高,而且成效大過想像。
例如我同事做國內旅遊時,沒有依照我的建議去開發泡湯券、餐券,卻先做了高價的豪華露營,因此在疫情期間跟上趨勢、而獲得很好的合作關係與穩定的營收,這就是給釣竿和開船去捕魚差別的最好實證。「那豪華露營的開發需要什麼幫忙?」我曾經問過這個同事。「你可不可以帶小孩幫我去一趟?我們沒小孩,想知道親子客去的感覺是什麼?需要哪些配套?」於是那幾天我馬上安排,真的帶小孩去了一趟豪華露營區之旅。
管理的方法需要進化,尤其在我帶的團隊同事愈來愈年輕的這幾年,他們能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或許跳脫出我們所能想像的思考框架中,但結果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