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管是自己帶頭衝,還是交給部屬大展身手?曾國藩的領導學,給我很好的提醒

一家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 55 歲,公司創辦人為了永續經營,提出二代和各級主管接班計畫。然而,計畫實施兩年後,檢討報告指出,接班人的能力沒有明顯提升,關鍵問題在於「主管不放手」。

前方領導 VS. 後方領導,二元對立的管理陷阱

哈佛大學教授琳達.希爾(Linda Hill)曾引述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話,「未來最有效能的領導者將是由後方領導,而不是從前方領導。」曼德拉也曾說「領導人就像是牧羊人,他待在羊群後面,讓最機靈聰敏的羊走在前頭,其他的羊則尾隨在後,羊群始終不曾察覺到,一路上都是後方的牧人在引導他們。」

希爾把類似曼德拉的領導方式稱為「後方領導」(leading from behind)。這是一個洞見,但是這樣的命名和論述,很容易讓「前方領導」和「後方領導」陷入二元對立的緊張關係,促發二擇一的風險。

延伸閱讀:有才能但難搞的員工,該留嗎?好的領導者不馴服羊群,只想管好狼群!

「前方領導」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分享權力,部屬通常沒有充分發揮以及學習成長的機會,因此員工,特別是那些比較傑出的人才(多半也是接班人),往往不願意追隨,甚至離開公司另尋出路。

而「後方領導」的人則以部屬為中心,願意分享權力給部屬,創造集體領導的機會;但這樣的領導方式有時卻讓部屬承擔過多的責任與壓力,而且領導人退居幕後,容易讓人以為他們在推卸領導的責任。

延伸閱讀:漢高祖劉邦的啟示:想建功立業、打下天下,一定要找齊這 3 種人

安全需求 VS. 自尊需求,兩全其美的領導悖論

理想的領導應該要設法兩者兼顧,這種兩全其美的領導,學術上稱其為「悖論式領導」(paradoxical leadership),指「看似競爭但相互關聯的行為,可以同時地、逐漸地滿足結構性和追隨者的需求。」以上述的前方和後方領導為例,兩者看似相互衝突,但彼此也是有關聯的。

誠如老子所說:「前後相隨」。例如三人前後一貫而行,走在中間的人,對走在最前面的人而言,他是落後的;但對走在最後面的人而言,他是領先的。走在中間的那個人,究竟是領先還是落後呢?其實他既是領先者也是落後者。所以,事物的兩面性總是相伴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衝突雙方會相互轉化。

強調後方領導重要性的曼德拉也說,若時機適當,他會勇於在前方領導,特別是有危機發生的時候。從兩全其美(悖論)領導理論而言,主管在「前方領導」可以滿足部屬的「安全」需求,而在「後方領導」又可以滿足部屬的「自尊」需求,所以悖論領導人可以同時滿足追隨者低層次和高層次的需求。

接班計畫的最佳實踐:有功同仁得,有過自己扛

前方領導人將權力集中在自我身上;後方領導人則注重權力的分享。在現今倡議接班計畫的時代,領導人必須是一位精於調和自我與部屬權力關係的人。

而個人以為,曾國藩正是能在前方與後方領導間,維持絕佳動態平衡的領導人,也是歷史上極為少數以臣子而不是以君王身分,大量提拔幾乎與自己齊名且能獨當一面的屬下。有人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和張之洞稱為晚清中興名臣,除了張之洞之外,其他 3 人都是曾國藩所提拔的千里馬。

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訓》中引述孔子的話並寫下,誰不想要發達成功,但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便需要先讓他人發達成功,這才是仁的體現。

他在培育才華洋溢的弟子李鴻章時,可說是絞盡腦汁,也正因為曾國藩的悉心栽培,李鴻章才有機會不斷歷練,逐漸嶄露頭角。曾國藩是湘軍領袖,但當時機成熟時,他讓李鴻章獨立門戶成為淮軍的領導人。此外,曾國藩也曾推舉李鴻章擔任江蘇巡撫,並在他卸任直隸總督時由李鴻章接任自己的位置。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大力培植,可以說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最好詮釋。

曾國藩對李鴻章、左宗棠和胡林翼等湘軍重要將領,都以「後方領導」的精神慷慨分享權力,「放手」讓他們大展身手,這種集體才華的領導,讓這些卓越出眾的屬下也有機會活出自我,一生精彩。同時,曾國藩也是一位傑出的前方領導人,李鴻章便曾評價他說,他是一位好處和機會總是讓給自己下屬,而責任和危機總是自己扛起來的領袖。

唯有前方與後方兩全其美的悖論領導人,才能在預定接班時,讓接班人充分準備、順利接棒。在這個接班計畫愈來愈重要的時代,曾國藩的故事可以成為我們典範學習的對象。

繼續閱讀 歷史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