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個好久不見的老同學碰面,一邊啜飲著威士忌、一邊聊著過往求學時的趣事和畢業十幾年來的經歷,Mike 先說了他自己:「真的很後悔當初沒聽 Ken 的話,如果一起去創業,今天應該會更棒!不像現在我只能窩在這個小公司,當個不大不小的主管,真是羨慕你們啊。」
Ken 接著 Mike 的話:「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你的公司雖然沒有上市,但也不算小,而且你是老闆最器重、最依賴的左右手,一人之下所有人之上,領一份不錯的薪水和福利,又不用承擔經營公司的風險和壓力,應該要知足了啦!」「雖然你們看我創業當老闆好像很風光,但是前幾年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懂,到處借錢,還回去跟家裡周轉了好多次。老闆真不是人做的工作,就算現在看起不錯,也必須不斷的拚、一刻都鬆懈不得,很辛苦的!」
Morgan 也說了:「我知道家裡沒能力資助我創業,但又不想圖一份溫飽、找個穩定的工作,所以也是擠破頭才進了大型外商公司從實習生做起。跨國企業的制度健全,給了我非常好的學習和歷練,加上產品和品牌的強勢市占率,有機會接觸到厲害的客戶,還能和這麼多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多年,累積成自己最好的人脈和經歷,才有新創公司來找我加入當合夥人,比較沒有壓力地參與創業!」
3 人一致的共識是:「人生像是不斷做抉擇的旅行,當下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端看你是否努力地將一路上的選擇做到最好。」
成功經理人的職涯,沒有可複製的模型、但有共通的特質
30 年前加入職場時,一流的人才出國留學、二流的人才通過高考捧鐵飯碗,其他人才進入中小型企業,經過 10 年的工作後,我發現,人才搶著進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到了最近 10 年,除了護國神山等級的企業持續磁吸人才,許多年輕人主動投入新創,因得到創投公司或國際大廠的青睞而成功。
這 30 年來的產業結構翻轉,也正反映了工作者做職涯選擇的重要性,一個人的職涯能否順勢而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對的趨勢、跟進投入,如同企業必須研判市場需求,而調整並研發客戶需要的產品一樣,一定要持續創新、成長和進步,否則只能靜待被市場淘汰。
所以,我的看法是成功的專業經理人沒有固定的職涯模式可以套用,但有共通該具備的特質:
1. 具備特定的專業能力 (諸如:研發、財務、企管等),但不被原有專業限制,能夠跨領域學習新專業。
2. 對職場發展的探索充滿熱情,不會留戀或寧可選擇待在安全的舒適圈,對於產業趨勢與科技發展保持關注。
3. 包容多元文化,對於與自己個性或專業不同的人、事、物,都能展現真誠的理解與接納,使自己具備多元發展的最大可能。
從許多成功的企業家身上,都能觀察到上述特質,例如:知名科技大廠力晶科技董事長黃崇仁,原本是一位知名腦神經科醫師,也於台北醫學大學任教,卻在38歲放棄原有醫師工作及教職,轉向從商,陸續創立許多公司,獲得很大的成功。
另一個例子是曾長期位居台灣股王的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原本是小兒科醫師,因家族企業需要,而臨危受命出任大立光的掌舵者,帶領公司突破困境、成功轉型成為高獲利的股王。
職場初期的公司,決定未來的格局
除了加入家族企業或自行創業,多數經理人在加入職場的初期,其實就決定未來的格局,如果有幸加入一個經營理念卓越、產品居於市場龍頭、或是技術與創新能力領先同業的企業,就有機會在企業具有優勢之處領先同儕,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加入的產業類別正在蓬勃發展、爆發成長,你的職涯發展就會比其他人多出更多機會,因此提升自己的視野、擴大職場的發展。
反之,你的機會與能夠得到的歷練、實質的收穫,就會相對較少或受到限制,因此初入職場,不要甘於棲身在熟悉的舒適環境,要不斷地審時度勢、尋找最適合自己且能夠順勢突破的職場機會。只有強烈的企圖心和改變自己的努力,才是邁向一個成功經理人的不變方程式。
不必羨慕別人為什麼年紀比你輕、學歷沒你好,卻能在知名的企業擔綱重任,或展現出超乎你預期的眼光與格局,背後原因不是他天生比你優秀,而是他知道如何在後天環境中找到形塑自己的最佳場域,正如一個俗諺所述:「豬圈難養千里馬、花盆難栽萬年松」,我們要成就自己,就必須選擇對的戰場、勇於接受挑戰才能夠真正成長,千萬不要貪圖安逸又莫名的羨慕別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