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Tifi,你是如何培養思考能力的呢?我最近終於承認自己『不會思考』。雖然過去擅長落實和執行計畫,但如果拉高到策略層級,腦袋根本一片空白。該從哪個方向先開始?」
收到好友的來信,感佩於好友到了事業中期,開始反思總結自己的問題。
這位好友在行銷領域打滾許久,大公司待過好幾家,線上投放等行銷手法駕輕就熟,但幾年過去,我也有著與她同樣的疑問:「為什麼資深的行銷如她,還沒有升管理職呢?」
當她傳訊給我後,我思考許久,腦中浮出一個案例,便是 4 年前早我兩個月入職,同樣初來印尼、與我同級的資深業務經理 A。
上一次轉職,我決定新工作要從第一線做起。回想當初在馬來西亞空降主管職,沒時間熟悉產品便即刻上任,較難給予部屬應有的指導,花了更多的精力才帶回人心,這次,我決心從頭開始。
A 是在一線媒體待相當久的資深媒體銷售,英文好、長得漂亮,那時印尼並沒有一位業務總監,老闆有意讓我們團隊中「賽馬」,看誰表現好就提拔升職。畢竟早我兩個月入職,A 有先發優勢,可以先選客戶產業,初來乍到就在 LinkedIn 搜尋所有大牌客戶,一一約訪。
而我在受新訓的兩周內擬定攻克策略,做了一份完整的代理商突破計畫,在我落地印尼前一天,與老闆簡單報告了我的策略及行動計畫。做好功課、計畫如期進行,在出乎預料的一個月內,我就拿下一個大單,不到兩個月內,被拔擢為印尼的業務總監。
那時 A 非常不服氣,背地裡找老闆抱怨,覺得極其不公平,老闆說到:「你們倆最大差別,你只看到了點,做了單點攻擊,但 Tifi 可以直接將點連成線,做成攻略。」
或許,這就是管理者跟一線執行最大差別。第一線工作往往著重在單項計畫的落地,但真正的管理者,會將計畫的層次往上提升,找出行業的突破策略。
舉例而言,我現任部屬常常會提到,應該跟 CNBC 合作訪談提升品牌知名度、應該參與行業高峰會展現品牌影響力,但當我反問,關於「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整體規畫時,她反而會一臉困惑。
執行層級的部屬看到的是「這個該做、那個也該做」,做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品牌知名度及影響力」,但以這個原因出發,卻無法延展成一個更有系統的「品牌影響力建立計畫」。
策略思考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而是在每天的工作不停地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why)、要怎麼做(how)以及做出來的結果是什麼 what。why 是最重要的思考點,當你有辦法把每個工作的 why 串連起來,整理成一個策略、一個方法論,那你就具備了把點連成線的思考能力。
聊完由一點到連成線的策略思考,又該如何「從線到面」,這與點連線的策略思考又有什麼不同呢?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