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主管每天給爛建議,部屬只能瞎子摸象!我升總監後才明白,「好意見」要學才會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剛出社會時,我是個行銷圈的菜鳥,當時的主管大我一輪,經驗豐富,履歷也相當漂亮。記得上班的前一天,我滿懷期待、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能進到國際企業,還能被這麼厲害的主管帶到,高興得睡不著覺。

結果 3 個月過去,原先的期望全變成了失望。

每天上班戰戰兢兢,呈交工作成果時如履薄冰。因為主管給的指導意見模糊,幾乎找不到一致的準則,這次做對了,下次反而變成錯的,改善建議也十分抽象,令我充滿困惑,不知道從何處修改起。

延伸閱讀:一次「用錯人」的教訓,我才搞懂這個軟實力、比學經歷更關鍵

比如一套要放上社群平台的貼文素材,我先請代理商根據品牌手冊的規範,以及這次想傳達的主視覺及 KOL 的要求做了初版,提交給主管。主管看完眉頭深鎖,只說了:「素材不是很有質感,需要調整。你讓代理商改得更有質感一點。」

或者是一篇截稿在即的新聞稿,主管看完只說:「寫得不夠洗鍊、不夠到位,需要修改。」

每次聽完這樣的意見,我只有滿腦的問號。質感、洗鍊、到位,我該如何針對這些抽象詞彙,做具體的修改?進一步詢問主管的建議,她會皺起眉頭覺得我不夠舉一反三,怎麼會不懂她的需求?

就這樣,我每天都在霧裡看花,盲人摸象。

原本我以為這可能是個人問題,直到後來換了幾份工作、升上了管理職,我發現有些同層級的管理者,真的時常給出抽象的評論,導致部屬最後呈現的結果愈來愈偏,不僅耗時費事,還可能最終無法採用。

我謹記在心,告訴自己千萬不要犯這樣的錯:模糊又主觀的形容詞,無法帶給部屬任何進步,對事情的改善也毫無幫助。

幾年過去,我重新回到行銷產業,帶了幾個相對資深的行銷經理。當初主管提的意見幾乎每天在我心裡上演,確實感覺部屬提交的新聞稿跟素材,不夠到位、不夠美觀,訊息不夠明確、slogan 沒有亮點,好幾次我差點直接說出「這個視覺不夠簡潔明亮」這種我當初極其討厭的評語。

延伸閱讀:當了「水牛型工作者」,問題就大了!事情你做、責任你擔,功勞卻沒你的份

但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忍住。部屬需要的是 guideline,明確的意見,而不是純粹的批評,東一句西一句的評價,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改善結果。

而我摸索出來提供具體意見的方法是,停下腦中奔騰的形容詞,著手做 3 個功課:
1. 競品的宣傳素材 (哪些做得好、哪些不好?)
2. 具體關鍵字搜尋到的參考文字和視覺 (使用Pinterest、Linkedin上類似的視覺及文案來幫助溝通)
3. 得獎的類似作品(尤其可以針對「亮點」給建議)

根據這3個面向整理建議,包含我認為做得不錯的案例,列上 1 到 3 點好的以及不好的地方,以及其他的參考範例,都能避免模糊且主觀的形容詞。由此一來,成品改進的效率大幅上升,也讓部屬在過程中有所學習,之後更能靠自己摸索到底什麼樣才是好的作品。

給意見時,避免不清不楚的形容詞,幫助他們也幫助自己,共勉之。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