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找錯人,比沒人還傷!不想害了組織,給offer前先打這通電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企業裡員工進進出出,招募員工本是稀鬆平常,主管三五不時就要面試新人,短短數十分鐘,不見得能問出個所以然。錄用後,好用或是不好用,多少有點運氣,碰上不好用的,能平靜分手,還算好,若是碰上死攪蠻纏的,只怕請神容易送神難。

招募員工,我通常不太會用沒有經歷的白紙新鮮人,藉口是沒時間教,嚴格來說,是沒耐性每項工作一步一步帶著做。一般企業,真沒法像大型專業事務所或金融企業,在新人上班前幾個月,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教育訓練,搭配師徒制,且頻繁地持續在職訓練。相反的,一般企業主管,期待新人上班第一周,就能有貢獻,最好舉一反三、教一會十啊。

面試當場,新人述說自己的資歷,而我會仔細聆聽並發掘讓我驚訝或驚豔的作為或論點,日前一個來應徵的新人,見他每個工作總是待不長且斷斷續續的,我好奇詢問他的工作怎麼不是一個接一個?

延伸閱讀:業績好、態度差的部屬,該留嗎?致領導者:別讓「有能力的混蛋」毒害組織!

多聊聊履歷上的轉折點,看出應徵者的做事態度

他說,工作間斷期間曾去國外留學,但我見他只有台灣的大學畢業,為何他到國外沒取得碩士學位?他的回應居然是,因為他沒寫論文。他的作為讓我驚訝,難道他不知道論文是取得碩士的必要條件,既然已經花了時間及鈔票,怎能放棄取得文憑的機會。

相反的,日前面試另一個來應徵人資主管的人,剛拿到碩士學位。我好奇詢問他論文研究的內容,結論是「當員工愈知道公司遵循勞動法令,勞資關係愈和諧」。他的研究初衷來自於 2020 年 1 月新上路的勞動事件法,該法非常有利於勞方,即非常不利於資方。他擔心法令施行後,造成勞資對立,故進而研究增進勞資和諧的因子。他的研究初衷,讓我驚艷,同時我也學到,當員工知道公司愈守法,勞資關係愈和諧,員工會心甘情願配合,且更認同公司守法的作為。

怎麼真正「資歷查核」?找推薦人以外的人

倘若用到人格有瑕疵的人,且職位又會經手公司的錢,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我極重視 reference check(資歷查核)。通常新人會提供友好的推薦者,但我問出來的答案,絕大多數只說新人的優點。

由於我熟識的人不算少,加上穿針引線的人脈,要找到新人資歷中的主管或是同事,並非難事,所以我會多做一次 reference check,從熟人嘴中釐清這新人的優點,或是挖出真正的缺點。我相信,朋友圈應該不至於會騙我,就算雇用這新人後,惹出了大麻煩,至少我還有個出氣的對象。

即使找不到熟人或朋友圈做 reference check,我也會硬著頭皮電話聯繫應徵者履歷上最後一家已離職公司的主管,用陌生開發朋友的心態進行 reference check,通常都能遇上願意好心幫我的人,聊著聊著我們就互換全名及聯絡方式了。

覺得「問題在別人」的人,千萬別用!

我特別害怕雇用到不負責任,習於「甩鍋」的人,最常碰到的場景就是,數字前後勾稽不合,通常甩鍋的人想著先說先贏,「所有數字正確與否,都應是財會負責」,立馬把這黑鍋丟給了財會部,試問:全公司有哪一筆交易和數字無關?

之前碰過更離譜的甩鍋大隊,當時企業導入新系統,導入初始的第一個月,結轉後的數字怪異,根本沒人搞得清楚問題出在哪,槍口一致責怪財會部,財會同仁百口莫辯,歷經了好多個月後,才發現是 garbage in、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輸入的資料本來就雜亂無章,自然得不出正確的結果。重新糾正、建立交易的作業程序後,才還給財會同仁清白。

所以,無論是面試現場,或是 reference check,我會非常用心地從各個面向問出新人是習慣甩鍋,還是捲起袖子解決問題的人。舉例來說,面試時我會提出假設性問題,如果導入新系統時,前端作業總是不依規定輸入,後端報表錯誤,導致系統上線延遲,誰要負責?如果新人回答「我的主管應該負責與前端溝通……我的主管應該盯緊新系統上線時程……。」我會期待下一個新人會更好。

招募員工,要讀上多人的履歷,至少要找一些人來層層面試,往來溝通任用條件,錄用後入職,接著主管及同事還要輔導對方上手。如果試用期不過或是水土不服,上述流程就要重新來過,實在耗費組織的時間及精力,若我們在面試過程中,多問一句或是多做一事,那麼,節省下來的時間及精力,或許可以在其他領域發揮更大的效益。

繼續閱讀 招聘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