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前同事打了電話給我,本來是逢年過節的寒暄祝福,聊起來才知道,他已經離開公司,現在正經營一間咖啡小店。
「怎麼會想自己創業呢?工作不是也做得好好的嗎?」我問。他回答得也直接,「這段時間公司受疫情影響,內部陸續做了幾波人事調整。」
他拿了資遣費後,連續幾個月都找不到工作,說不挫折是騙人的。但心裡想到還有一家老小要養,他告訴自己,如果這樣就灰心喪志,那未來怎麼辦,家人又該怎麼辦?「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自己創造一份工作吧。」就這樣,煮咖啡本來是他的興趣,現在反倒變成了他的主業。
自從開業以來,每天都有新的事物要學習,他覺得好像又從工作中找到了活力與熱情。只是這一次,他不再是為組織、主管而拚命工作的上班族。他選擇當一個面向市場、讓顧客直接定義價值與績效的創業者。
他告訴我:「為公司不斷轉型的路上拚了這麼多年,現在該為自己的人生轉型而努力了!」
我聽了,實在為他的樂觀與積極感到佩服。是啊,「轉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組織又有多少?更遑論自己的人生與職涯了。
這陣子也讀到一篇行銷公司邁向轉型的經驗,我深受啟發。
在COVID-19疫情影響以前,這間公司以承攬科技大廠的尾牙活動而聞名,有著「尾牙大王」的美譽,自創業以來,每年獲利都創新高。疫情發生以後,許多大廠停辦尾牙,對這間公司的業績造成了嚴重衝擊。
老闆忙著找出路,不然就活不下去了。於是召集員工討論「線上尾牙」的可能性,同仁一開始的反應是「看著電腦吃尾牙?」「怎麼可能?」畢竟過去生意太好了,誰想過尾牙生意有一天會做不下去。
不過,團隊終究發展出各種新的服務方案,挺過這次風暴。比方說,本來只做企劃的,也逼著自己開始主持線上直播。一半的員工都開始學著修煉自己、發展新專長,進化了組織。公司也沒有浪費這次的危機,促使內部發展出更多線上服務的可能性。
聽了前同事的經歷,還有讀了尾牙大王的文章,讓我感受到「變動」和「衝擊」,大概是我們這一代人難以避免的常數。此時,面對挫折的「心態」就顯得無比重要。
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人,遇到了問題與挫折,會選擇擁抱挑戰、堅持到底,如果身為領導者,往往能帶領組織不斷成長;但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人面對問題,則是怪罪環境、歸咎他人,最後只能讓自己與組織深陷危險之中。
我們當然可以一直問為什麼(why):「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為什麼運氣會這麼不好?」
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問如何會更好(how to):「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沒有不一樣的解法」。懂得把挫敗當作禮物,並追問如何做的人,更容易展開寬廣的思考,調整自己腳步,把問題的格局放大,最終提出轉型解決之道。
祝福我這位前同事與每一位正在困境中尋求改變的人,人生轉型之路愈走愈順,也希望我們的企業組織在邁向轉型時,都能充份探索轉換可能,找出成功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