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專欄,我解釋了「轉型長」和「轉型辦公室」,以及它們該在組織的哪一層級,比較容易出現好結果。本期繼續介紹轉型團隊的組成、建立和治理。
就我觀察台灣企業,成功轉型的公司,2/3 是有轉型辦公室的。首先,強調轉型「辦公室」(TMO,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是因為轉型成功,不光是轉型長一人的功勞,必須仰賴團隊,才能順利促成。
從整個組織結構來看,最上層是轉型執行委員會(Leadership of Transformation Committee),由執行長、轉型長和贊助人組成;右邊 TMO,下面是待執行的任務。一般來說,任務數量約 10~20 個,畢竟從靠近客戶的業務、行銷,到後端的採購、研發、人資、財務都要轉型。其中,幾個職位需要解釋:
五臟俱全的團隊組成,是滾動轉型的前提
贊助人:
跟執行長、轉型長討論策略,可能是公司董事、機構投資人,或者公司派系較多,譬如副總就有好幾個,分別管後端營運、業務行銷,他們同樣可能是贊助人。
聯絡人:
作為任務團隊在轉型辦公室的窗口。基本上,有多少任務數量,就要有多少聯絡人,除非任務內容的連動性太高,比如門市改造的專案,需要 IT、教育訓練和行銷合作,那麼這 3 個單位可以出 1 位聯絡人。值得一提的是,聯絡人應以轉型長為主,譬如數位化遭遇困難,協助分析問題,或準備會議資料等。
財務:
轉型要有成果,得透過財務人員認證。比如轉型前的成本、途中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完成 KPI?
公關:
由於通常員工會抗拒改變,公關必須由上到下,依照層級不同,譬如董事會、投資人、合作夥伴,有針對性地提供說法。不能把高管會議講的東西,例如「公司方向如果不改變,再一年就會破產」,直接丟到前線,一線員工可能無法理解,擔心前途,並提出辭呈。
人資:
人資不只要衡量績效,背後牽扯也要一併考慮,像是考慮聯絡人人選是誰?對方在原部門有主管照顧,到這裡該何去何從?職稱改變是否會影響升遷?
SWAT 團隊:
針對轉型辦公室處理不了的問題,臨時增派的人手。舉例來說,轉型添購設備需要幾億美元,但團隊沒人懂設備,轉型長必須去找懂工廠、技術的人進來,解決問題。
會議不能只提出問題,要有可實施的解決方案
在執行上,建議每周一早上進行 TMO 會議,盤點前一周的進度。管理工具有很多種,譬如策略儀表板,可以一次呈現待執行任務的狀況,包含在掌控之中的綠燈,有進度落後風險的黃燈,以及進度落後的紅燈。
由於會議主要是移除障礙,應更聚焦紅燈和黃燈怎麼搶救。因此,會議內容要清楚呈現問題為什麼發生、解決方法有哪些,每一種都要列出好處和壞處,以便團隊可以快速討論,做出決定。
周二到周四,則是各工作小組,討論待執行任務的進度。遇見障礙時,聯絡人會報告給轉型長,決定是否排至下周一 TMO 的會議;比較敏感的問題,像是預算快用光了,或是議題太複雜,橫跨多個部門,轉型長可以在周四或五跟執行長、相關贊助人討論如何解決。
樂觀估計,一項 3 年的轉型計畫,光是要設計轉型管理機制、制定轉型路徑圖、要不要有轉型長,大約要 6~8 周時間。等到轉型辦公室到位,還得試營運 100 天;這時,基本的目標要已經設定,不能只喊 cloud first(雲端優先)等願景,而是要具體拆成好幾個專案、追什麼 KPI。等到 100 天結束,指標沒問題,才正式開始轉型。(口述:徐瑞廷|整理:高士閔)
徐瑞廷(JT HSU)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