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歐美列強憑藉船堅炮利,強迫清朝政府簽訂割地賠款、開岸通商等不平等條約。光緒皇帝親政後,1898 年施行戊戌變法,深入經濟、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層面推動改革,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富國強兵的道路。但因改革內容過於激烈,引起慈禧太后及保守派疑慮而遭政變鎮壓。光緒皇帝遭軟禁,其餘推動維新的左右手,例如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海外,變法維新曇花一現、無疾而終。
約莫同一時期,日本同樣也受到西方列強的威嚇霸凌,倒幕派與德川幕府在鬥爭一段時間後,卻選擇以國家為重,雙方達成協議一致對外,結束長達 265 年的幕府政權統治,交由明治天皇親政,開啟明治維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推行多項變革,拉開日本富國強兵的序幕。
古往今來,歷史上常有領導人為一己之私,堅持己見、好勇逞強,以致雙方鬥爭加劇,甚至爆發戰爭。一將功成萬骨枯,正是經典殘酷的寫照。因此,領導者在競爭對峙之局面時,如何審時度勢,必要時做出示弱退讓的決策,才能成就大局。以下筆者從審時度勢、退讓求全、超越人性及樹立典範等角度來分享「拱手退讓,成就大局」的策略思維。
關鍵局勢自問是否適任,必要時也應退讓求全
政治社會體制往往需要順應時勢潮流而變動,否則過去強盛的政權常會隨著時勢演化而變得落伍與衰落,此時領導者應敏銳體察大環境的變遷及本身的衰敗,做出應有的改變,否則將危及國家或組織的存續。
例如慈禧太后在同治時期開始臨朝聽政後,是當時中國握有最大實權的統治者,掌權長達 47 年。此段時間,西方列強經過工業革命及政治體制改革而國家日益強盛,清朝則日益腐敗、國力衰落,但慈禧太后卻仍執意掌權不願讓出,並將光緒皇帝視為魁儡,反對變法改革,甚至默許義和團鬧事,招致八國聯軍侵華,讓國家人民遭受苦難,飽受列強欺凌,慈禧太后死後清朝迅速崩解,自己也徒留歷史罪名。
相反的,德川慶喜擔任幕府第 15 代將軍、成為日本最高統治者時,也面臨國力衰弱的處境,但在經過努力後,發覺仍無法挽回衰敗局勢,因此在幕府軍於鳥羽伏見之戰失敗後,便不再執意戰爭,同意交出政權,結束德川幕府 265 年的統治。之後,日本進入明治維新君主立憲時代,體制變革勵精圖治,國家走向富強,位列世界列強之林。德川慶喜退任將軍後,不介入政治,在新政府任職的舊家臣,亦盡量避不見面,個人熱衷於投入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研究等工作,平和地走完餘生。
克服對權力的戀棧與心魔,超越人性才可能留名青史
有智慧的英雄人物,通常具備前瞻思維與寬闊胸襟,知道沒有領導者是不可取代的,懂得拱手退讓,成就大局。例如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在 1775~1783 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擔任陸軍總司令,成功帶領殖民地人民擊敗英國軍隊取得獨立。1789 年在選舉中獲得全體選舉人團無異議支持,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之後第二任選舉也是如此,繼續擔任總統到 1797 年。2 屆總統任期屆滿後,華盛頓婉拒再競選連任,他說:「我走在尚未踏實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為將可能成為以後歷屆總統的先例。」當時的華盛頓功勳彪炳,眾人擁戴,若是有私心要持續掌權,應可輕鬆連任。但他卻拱手退讓,建立起 2 屆即卸任的典範,成就了民主法治的強盛國家。
同樣的,在中國,孫文領導多次國民革命,最終在 1911 年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1912 年 1 月 1 日,孫文在南京總統府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隨即為了避免爆發大規模內戰,2 月 13 日孫文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推薦由袁世凱接任,成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民主共和體制因此獲得喘息穩定時刻。後續袁世凱卻因個人貪念,逐步走上專制獨裁、意圖稱帝,最終導致各方撻伐,失敗收場,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在人性追求自我利益的情況下,許多領導人在奮鬥有成取得職位權力,嘗到分配資源支使他人的許多好處後,常會拋棄原先所秉持的理念原則,開始戀棧職位權力,就像戴上魔戒般不願卸下,前述的慈禧太后及袁世凱皆是如此。而華盛頓與孫文 2 位領導人,願意超乎人性,不追求自我利益的無私舉措,最後被世人所景仰,尊稱為開國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