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向三國曹操學領導:善於權謀、通權達變的主管,才是高明的領導者

林文政
2016-08-08
作者 林文政
已完成
已取消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評價兩極。

《後漢書‧郭符許列傳》記載,曹操曾去見以識人著稱的東漢名士許邵,請他評論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許邵回答:「君清平之姦賊,亂世之英雄。」晉朝孫盛所著的《異同雜語》中,則記載許邵對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另外,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作者陳壽甚至將曹操比美商鞅、申不害、韓信和白起。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操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總體而言,曹操給世人的觀感,我個人認為以《三國演義》中給他的評語「有權謀,多機變」最能抓住重點,清楚點出曹操的主要才能就是善於權謀、通權達變。在此舉一個較具代表性的例子。

曹操的領導:善於權謀、通權達變

官渡大戰袁紹一敗塗地,倉皇逃回河北,約有數萬名士兵遭曹操軍包圍,棄械投降,曹操下令加以屠殺。

事後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從敗軍不及銷燬的機密文件中,搜出一批曹營人士與袁紹暗通的書信。當下有人建議逐一點名,整肅通敵份子,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猷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結果,這些信他看也不看就一把丟進大火裡。

何以曹操對投降的敵人這樣殘忍,對企圖背叛的同志卻那麼寬容?面對袁紹降軍時,他又為何不採用以往將降服的黃巾賊收編為子弟兵的方式(即曹操有名的青州兵部隊),如法炮製以擴大實力,反而要誅殺呢?

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袁紹雖然戰敗,但降軍仍占據黃河以北四州(青州、幽州、冀州、并州)絕大部分領土,再叛的機會很高,收編他們的風險遠大於當年的黃巾賊,因此曹操採取殘酷而非懷柔的策略。

那麼曾經寫信給袁紹,而未來也可能繼續不忠的「曹營人士」,曹操何以寬容待之?究其原因,當時大戰雖已告一段落,但軍隊內部信心仍有待重建,需要的是信任與容忍,設法將異心化為同心;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擴大處罰反而可能使人心更為浮動,引起更大規模的叛逃。

權變理論:領導要因應環境,做出變化

時而殘酷,時而寬仁;時而獨斷,時而納諫;時而忌才,時而容才 —— 曹操隨機應變的才能,由此可見一斑。而這種機變與權變的精神,也正是管理學中「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的核心概念。

權變理論是管理學者在 1960 年代末~ 1970 年代初,以系統管理和經驗管理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管理理論,其核心觀點在於:領導與決策必須依據環境的條件做變化,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換句話說,高明的領導者或管理者應該是一位善變的人,能夠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變化,不斷地調整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或是把自己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費德勒權變理論」(Fiedler' Contingency Theory)即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條件」、「工作任務結構」這 4 個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一般領導原則,好的領導者應根據不同情境,採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後人常把曹操「有權謀,多機變」的特性,與奸雄、狡詐畫上等號,這樣的看法並不全面。根據辭典,「權謀」是指為達到目的而使用的各種方法、手腕,或隨機應變的謀略;「權術」指以機智或智巧行事;而「機變」則意指隨機應變。

然而,權謀(權術)與策略,本質上雖有所不同,實則有許多相通之處。舉凡全球企業家所師法的《孫子兵法》等經典著作、現代策略管理與領導學教科書的內容、策略大師與傑出企業領袖的經營心法,不都在教育與宣揚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謀略、根據不同的環境因素做策略選擇、隨著競爭者的策略做機智應變、順應部屬特性的不同而調整其領導方式?

摒除其政治野心的部分,兩千年前的曹操與現代企業領導者,在組織策略與戰略的運用與執行上,有何大不同呢?而曹操在政治上所使用的權術與權謀,不但堪稱是權變理論的大師,更可做為企業經營上與領導上的借鏡。

延伸閱讀 / 「培育部屬」不是小事,而是關乎公司未來的大事!以三國武將張飛為例

圖片來源 / wikipedia

繼續閱讀 歷史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