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天接到了前公司同事的來電,沒有想到迎來電話那一端的卻是一連串的抱怨。
「你知道嗎?要不是他跟主管關係比較好,今天被提名得獎的哪會輪得到他?」
「我啊,就是工作上少了『貴人』幫忙,要不然我也早就拿到這個專案貢獻獎了!」
「我們都工作這麼久了,你覺得這種趨炎附勢得到名利的現象公平嗎?」
啊?組織有這種狀況是否公平,我實在太難下評論了。不過,我的確能感受到他的不悅。畢竟我知道他比誰都努力,也渴望獲得公司的獎項認同來證明自己實力。但看來結果並不如他所期盼,不然不會特地打電話給我,想找人抒發情緒。
「請問一下,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貴人?」我好奇地探詢前同事的想法。
「這還用說,就是關鍵時刻,會拉你一把的人啊!」
「那你想過這次提名時,為什麼沒有人拉你一把呢?」
「還有,貴人對你來說,只有拉一把的意義嗎?」
方才在電話裡激動的情緒,讓前同事失去了理智,但思考這兩個問題,好像慢慢讓他冷靜了下來。
「我也不確定……但我覺得若有人提攜,或許可以讓我更快得到想要的…」
「如果提攜對你這麼重要,那你為此有做過什麼努力嗎?」我又問。
電話那頭開始沉默不語……。
有助於自己升官加薪的人,才是貴人嗎?
聽了他的不滿,自己也開始在想: 在職場上,貴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如果只把貴人當作是能拉自己一把的人,好像太顯功利了。畢竟人與人交往,應該是互相給予幫助,不管是情感的支持或是雙贏的合作。
如果老想著,能在升官加薪拉我們一把的人,才算是貴人。那麼,我們可能會失去很多連結重要人脈,助攻人生發展的機會。
職涯中上有些貴人,貴在讓你失意、挫敗
在職場工作多年, 有許多人都是我的貴人,他們與自己的職涯發展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卻深刻地形塑了我後來面對人生與職場的價值觀。
例如,
那些給我人生忠告的人,他們的教誨影響我的個性。
那些我打從心底尊敬的人,他們的言行改變我的一生。
那些分享專業知識經驗的人,他們教會我行業定律。
那些互相共事支援的人,他們讓我學會合作與相挺。
那些嚴厲批評責備的人,他們推動我的自省與堅強。
這樣想想,我的貴人還真不少啊。
回顧與這些人的互動經驗,都讓我生涯視野更加開闊,面對未來或許還是有多元可能性。
據說,管理大師彼得 · 杜拉克(Peter Drucker)初入職場時,本想向主管請教問題,沒想到只挨了主管一頓罵。「你查過資料了嗎?除非你先查過,否則不要來問我。」主管的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研究態度與自學習慣,得以成為現代管理學的一代宗師。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先生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完碩士後,本想繼續攻讀博士,不料居然被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們拒絕了。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敗,卻也是畢生最大的轉機,這次失敗間接地促使他踏入不熟悉的半導體產業,卻最終打下了這個行業的半壁江山。
其實, 每個人的成功免不了都有運氣的因素,但有智慧的人總是知道如何把別人帶來的壞運氣,轉化成為自己的好運氣,然後積極地做出行動與改變。
工作這些年,我當然了解有貴人提攜相助,勝過自己辛苦走百步。能遇上願意拉自己一把的人固然可喜,能在許多事情水到渠成。但經驗告訴我,只講求攀親帶故的人脈網絡,關係通常不持久,也常適得其反。
若用更開放的角度來看待「貴人」,以長期的眼光觀察自己的朋友圈與交往互動。我們會發現,貴人可以不只是那幾位,或許也能幫助自己更妥善經營人際關係,無形中創造更多嶄露頭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