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經理 Ben:「Covid-19 疫情下,我們勢必要做數位轉型的市場開發,才能達成今年目標,Sally,你有什麼想法?需要哪些資源?人力、物力?」
行銷經理 Sally:「老闆,重點不在人力、物力,重點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離職潮、員工士氣低落⋯⋯」
這是一次同頻對話教練的開場,身為教練,20 分鐘後我問他們,目前 2 位的同框分數幾分?
兩位異口同聲的說:「3 分」
教練:「你們的感受與想法為何?」
總經理 Ben:「失望,Sally 太負面思考了,格局不夠、只想著問題。」
行銷經理 Sally:「失望與挫折,感覺老闆只在乎業績,不在乎員工感受,根本沒有想聽我說,難怪同仁都覺得公司太現實。」
都想把工作做好的同事,為何搞到彼此失望、挫折?
這是企業內常常發生的狀況,想把事情做好的夥伴,卻在不同平行線上各說各話、雞同鴨講。結果呢?彼此帶著困惑、失望、挫折或是氣憤的情緒、不歡而散。然後呢?繼續不同框、不同理、不同行的工作,直到有人決定放棄、離開或是被離開。
領導者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落實「高績效同頻領導學」、建立「同頻對話」的機制,讓團隊可以同框、同理、同行。
3 步驟打造「同頻對話」機制,凝聚團隊向心力、建立目標共識
同頻對話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團隊的「同框力」,不只同框現狀,更要同框目標,每一個人對文字的定義、解讀與認知並不一樣,文字只能是引言,需要做到畫面同框,團隊才能真正開啟同頻對話。
第二步就是同理,高階主管往往想要同理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個人的經驗是,主管要先同理自己才能真正同理他人。覺察自己的感受、想法與需求後,才能真正同理他人的感受、想法與需求,讓彼此的心可以連結,心與心連結、同頻了,有效溝通也才會發生。
第三步就是設定以終為始的共同目標與行動方案,強化團隊執行力才能有同行的力量達成目標。
建立同頻對話需要做到幾個關鍵心態、流程與技巧:
同頻對話的關鍵心態: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企業往往因為講求效率,溝通時,彼此都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講完了就以為對方應該要了解,對話的過程中,主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給予指示、教導與說明,同仁離開辦公室時,其實還是一頭霧水,不清楚真正要做的是什麼,主管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屬下卻聽得很模糊,結果就是來來回回都不符合主管的期待,花費的時間更多,有時還會因此而得罪客戶、甚至彼此失去互信。
我最常說的就是「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溝通慢、才能共識快、行動快。做到這個,需要培養好奇心與提問力。
好奇心,我稱它為「有意識的無知」,主管要對屬下這個人本身有好奇、對他說的故事有好奇,一連串的好奇提問才能拼湊出完整現狀與目標的圖像畫面,做正確的決策。如果案例中的 Sally 可以一開始先好奇:「Ben 所謂的數位轉型是什麼?」好奇「Ben 是看到什麼事實、情境,所以有這樣的想法?」而 Ben 可以好奇「Sally 的擔心是什麼?員工離職與目標達成的關聯性是什麼?」這樣彼此對於問題本身的理解就能同框,也就有機會能同理,才有機會找出同行的行動方案。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過:「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主管的心態得從快速解決問題,轉變為有效提問、確認問題,並激發屬下自己解決問題的潛能。
自覺、覺他,了解性格帶來的差異(IE / SN / TF / JP)
每年都超過 200 萬位高階主管會做性格類型測試,了解自己行為的傾向,就如習慣用左手或是右手的概念,目的就是自覺、覺他,覺察自己行為的傾向,也理解他人行為的傾向,調整與他人互動方式與溝通策略,提高溝通力、銷售力與領導力。
個人覺得,榮格心理學的 MBTI 在領導力與溝通力上是最好用的,它包含 4 個維度,每一個維度都會影響溝通的方式與技巧。
外向(E)與內向(I)
內向傾向的人專注在自己的內在、通常先思考再說話或行動,說話的速度比較慢,是講求深度的人;而外向傾向的人通常先行動再思考,說話速度比較快,是講求廣度的人。
這個案例中,兩位主管都是內向型,都沈浸在自己經深思熟慮過了的想法、沒有聆聽或是忽略對方想表達的部分,而錯失達到真正語意交流的機會。
直覺(N)與實感(S)
吸收資訊的心智功能分為直覺與實感型,這是溝通上最需要注意的、也是最常發生雞同鴨講的原因,實感的人專注現狀、事實、問題的本身,是活在當下的人;直覺的人專注在機會點、可能性,是活在未來的人。
以這個案例而言,Ben 是直覺型,專注在未來機會點,比較看全局(Big picture),而行銷經理 Sally 是實感型,專注的是此時此刻的實際問題。一個是專注在機會與未來、一個專注在問題與現狀,對話自然不能同框。
思考(T)與情感(F)
做決定的心智功能分為思考與情感,傾向思考的人善於用邏輯分析局勢,比較不考慮對人的影響,有時會讓人覺得冷酷無情;反之,情感型的人比較考慮人際關係、和諧、情誼,有時會讓人覺得感情用事、優柔寡斷。
這個案例中,Ben 是思考型(task-oriented)而 Sally 則是情感型(people oriented),任務導向與人際和諧導向的二人,少了彼此的同理,自然無法在決策方式上同框。
判斷(P)與認知(J)
判斷與認知是時間管理概念的不同,判斷傾向的人喜歡任何事都井然有序、under control 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期待事情快速有決定,然後按照計畫執行,不喜歡「驚喜」或中途改變計畫;而認知傾向的人,喜歡收集全部資訊再做決定,預留轉圜空間,造成猶豫不決或臨時改變決定,往往出現「火燒屁股」的狀況。
換言之,對「負責任」有不同定義與認知,沒有自覺、無法覺他,自然不能同頻對話。時間管理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彼此的不同框。
部屬說的是事實,還是個人感受?以提問達到「情境同框」
「同框」是以事件為核心,彼此對於事件的現狀與目標情境,有較全面且趨近相同的看見。主管可以透過一連串有系統的好奇提問、拼湊事件的完整圖像,再跟當事人核對。
對主管的最大挑戰是 — 如何區隔屬下講的是事實還是他個人的想法與感受? 溝通時,我們說出來的大多都是自己的想法、感受而不是事實,主管要有能力區別事實與想法,事實就像「攝影機或是照相機錄下的內容,你看到的、聽到的,跟別人看到、聽到的都一樣」,除此之外,其實都是個人判斷後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事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為沒有同框現狀與目標,往往造成很大的誤會與錯誤的決策。
主管可以透過提問,釐清模糊點與確認關鍵訊息。以此案例為例,Ben 可以問 Sally:
- 現況情境:在這個困擾的情境中,你看到、聽到的是什麼?還有嗎?
- 目標情境:如果達到這個目標,你會看到、聽到什麼?還有嗎?
- 影響力:當達到你所說的畫面時,會對自己與團隊帶來什麼影響?
釐清問題後,將問題轉念為目標,繼續好奇提問:
- 正向目標:我好奇針對這個議題,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目標情境:如果達到這個目標,你會看到、聽到什麼?還有嗎?
- 影響力:當達到你所說的畫面時,會對自己與團隊帶來什麼影響?
主管透過正確的好奇提問,接收完整的資訊,勾畫完整圖像再與屬下核對確認,確認現狀與目標的畫面都同框了,行動的討論自然可以快速有效。
主管的溝通課題:專注在對方,放下自己
溝通的重點是心的連結,而不是腦袋的鬥智。
要達到同框畫面,除了擁有「好奇提問」的心態外,主管也需要做到「專注」與「放下我」,專注在對方、從對方的角度思考與感受,放下「我」,不用自己的想法、邏輯給予評斷。
以此案例而言,Ben 或 Sally,如果有人可以先放下自己想表達的,專注在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就會發現彼此不在同一個情境畫面中。調整焦距,讓彼此進入同頻對話,才能邁向心的連結,達成有效同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