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需要年輕人的熱情,也無法捨棄前輩的經驗!如何促進雙方合作,創造最大效益?



日前和友人聊起組織內不同世代的工作方式,年輕的幹部,充滿熱情,三不五時有新點子,總是挺身而出,自願領頭做新案;年長的幹部,商場歷練完整,一步一腳印,穩紮穩打,手上累計不少資源。有天,年輕的幹部抱怨,年長的幹部不挺他,我側面探了年長幹部的想法,「小打小鬧,難成氣候」、「我又不是提款機,請別把我當成許願池」。
企業裡,每個團隊都有 KPI,沒有誰一定要挺誰,就算主管強勢主導,倘若團隊不心悅誠服,最終也會不了了之。也就是說,想推動合作,最好有助於達成雙方的 KPI,大家肯定攜手雙贏。這就要看,新案的前景看來是好還是不好。依前述的例子,年輕幹部覺得新案成功機率大,能使企業風生水起;年長的幹部卻覺得失敗機率大,搞不好投入資源後,影響自己手上的這盤棋,甚至損傷自己的 KPI。新案成敗,任誰都沒法神算。
年輕幹部要接受挑戰,資深同仁也要換位思考
在我看來,面對滿腹熱情的年輕幹部,我會安撫他,如果這新案沒法讓內部的同仁認同,你又如何能讓外部大客戶買單?面對資歷完整的年長幹部,我會提醒他,「不要先入為主,站在老闆的角度盤盤,這案透過你的妙手,真的毫無勝算嗎?」結論是:雙方都需換位思考,才有合作的機會,我想相信的是,員工的熱情與沉穩,打破魚與熊掌,企業可以兼得。
換位思考後,劇情演變有二,其一是年長幹部認同,願意合作,皆大歡喜,其二是年長幹部仍不認同,怎麼辦?年輕幹部可以尋求其他幹部的資源和支持走下去,或是直接找老闆要資源,說穿了就是爭取預算外的錢,但主管可不是省油的燈,肯定要求訂出 BP(即 business plan,商業企畫書),列出各階段該達成的里程碑。此時,年輕幹部壓力大了,需先精研此案成功的契機,經過老闆認可後,才能 Go!
以上循環,看似官僚卡關,其實關鍵在於年輕的幹部要有擔當,需先自行盤點新案的把握度,然後接受老闆(或資深幹部)的挑戰後,再啟動。實務上,也常發生被點出諸多風險後,自行喊卡的例子。
「混血」的案子愈多,「熱血」與「歷練」才能交融
年輕的幹部要有擔當,也代表企業裡的權責分明,怎麼說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甲要做這案,找了乙一起來做,倘若失敗,是甲負責還是乙負責?劇情通常都是,甲怪乙沒盡力,乙怪甲案子糟糕,結果是,2 個人都有份,但沒人來負責。在我看來,甲要有所為,就要承擔成敗,就算乙是豬隊友,也是甲自找的。乙願意投入資源來幫甲,就算有損乙的績效,乙也要自己負責,而非拉甲來當墊背。
再來,溝通也是門學問,內部溝通,遠比外部客戶來得難搞,萬一碰上戰將,更是難搞。以我的經驗,溝通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別人不依,就製造對立」,要拿出對待客戶的吞忍及包容,把內部對象客戶化,聆聽內部同仁不看好的原因後,適度調整新案的方向及內容,不僅增加對方合作意願,也提高了成功機率。
有時,我把官僚卡關及內部溝通,視為跨部門的勾稽,以機率來說,一個人做決定,對錯各占 50%,2 個人都做錯的機率是 25%(=50%×50%),3個人都做錯的機率是 12.5%(=50%×50%×50%),以此類推,多人多部門審議,能降低失敗率。套入老闆的腦袋中,如果多位幹部都不看好,老闆恐怕也難排除眾議。
當前述跨部門的案子,合作愈多,意味著熱情和沉穩的基因,在團隊裡相互複製,熱情的幹部多了些歷練,沉穩的幹部多了些熱血。就算經過勾稽把關,還是失敗收場,不妨換個角度,就當買了一堂昂貴的實務操作課,團隊積累的熱情和沉穩,肯定有助於下一次跨部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