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統一超提供

當 7-ELEVEN 成為全台最大的早餐、速食、與咖啡店,其他零售業者如何與之競爭?

華爾街日報(WSJ)2023 年底報導,全美最大的快遞公司,不再是聯合包裹(UPS)、聯邦快遞(FedEx),而是亞馬遜(Amazon)。諷刺的是,早在 10 年前,亞馬遜仍是這 2 間貨運巨頭的大客戶。聯合包裹(1907 年成立)、聯邦快遞(1971 年成立)爭奪全美快遞寶座近半世紀,最後卻被自家客戶取代。

台灣流通業發展數十年,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傳統競爭,聚焦在同業態的企業之間,近年來消費者荷包縮水、時間有限,加上生活型態轉變,競爭疆域已朝向「業種」與「業態」之間。

延伸閱讀:超商為什麼要賣咖啡、狂推新品?從財務報表看「低利潤率」企業的經營策略

零售業不再只是賣東西,其他產業做得比你更好

誰是台灣早餐店龍頭?答案不是麥味登、拉亞、Q Burger,而是 7-ELEVEN。誰是台灣速食業霸主?不是麥當勞、摩斯、漢堡王,而是 7-ELEVEN。7-ELEVEN 以不到 3 坪賣場空間,販賣鮮食(早餐、速食)的營收,在 20 年前就超越台灣麥當勞全年營收。誰是台灣咖啡店王國?不是星巴克、路易莎,而是7-ELEVEN 的 City Cafe(每年約賣出 5 億杯)。

企業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從零售業的本質來看,分析競爭對手,應該從「業種」走向「業態」。業種強調販賣商品的種類,業態則強調滿足顧客需求的營運模式。

117一張圖,區分業種與業態
經理人

從業態的角度來看,可理解便利商店為何賣早餐、賣咖啡、賣鮮食。他們為了單身族群,販售「單根」香蕉;為了異鄉學子,每年 9 月開學第一周,在大學校園內的賣場陳列寢具(枕頭、棉被);除夕也開始賣年夜菜,這些都是因應顧客不同情況的需要。

也就是說,零售業已由單純「賣東西」,轉型為「滿足顧客生活需求」思維。但這不代表零售業者可以想到什麼就賣什麼。比方說,有些便利商店自認具有時間與地點便利優勢,開始賣手機、賣電視;超級市場看到便利商店咖啡賣得很好,也販賣現磨咖啡,但這些改變不見得成功。

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顧客的生活型態與消費需求,失敗是必然的結局。日本連鎖加盟協會發現,從 2016 年起,便利商店來客數連續 6 年呈衰退趨勢,尤其年輕人到店頻率大幅減少。

除了經濟不景氣與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超市與藥妝店業者,更能掌握消費者需求轉變,好比藥妝店賣鮮食、便當、生鮮食品、有機食品等,迎合有經濟壓力又想追求健康的族群。

思考各消費族群需求,不斷創新才有成長空間

競爭環境不斷改變,創新無疑是流通業的致勝關鍵。全家便利商店 2016 年推出 App,搶攻會員經濟,隔年推出「咖啡跨店取」的創新服務。此外,為了減少剩食,每天下午 5 時(賞味期限前 7 小時)推出「友善時光」鮮食優惠,並以「友善地圖」為輔助,方便消費者就近找到,哪些店家還有友善時光商品。迄今,全家 App 會員數,仍高居台灣便利商店之冠。

大樹藥局是另一個創新案例,當同業思考以何種型態(直營店、加盟店)展店時,大樹卻能由一間小藥局異軍突起,初期採搭便車策略,與全家便利店合開複合店,快速曝光與擴大知名度,再透過興櫃,累積資本與購併同業,並與日本第二大連鎖藥局 SUGI 策略聯盟,20 年後成為連鎖藥局通路王。

延伸閱讀:「小型店」賺更多?大樹、杏一股價創歷史新高,藥局雙雄親揭展店戰略

流通業的「創新」,大多沒有專利權保護,一次性創新無法維持競爭優勢,必須持續創新。大潤發黃明端董事長曾感嘆,「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流通產業變化)」,道盡許多公司的寫照(大潤發曾在中國是量販店霸主,後賣給阿里巴巴)。

繼續閱讀 零售業 7-ELEVEn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