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 29 日,擁有 35 年歷史的《巧連智月刊》無預警宣布停刊,震驚了出版業,更嚇壞了廣大的台灣父母。隔(30)天,台北市勞動局證實,巧連智已依法通報將大量解僱約 200 名員工。
最近跟幾個出版界朋友聚會,剛好聊到這條新聞,也因此開封了對出版產業的好奇心。雖然不在出版產業,很難瞭解整個出版業的實際情況,但根據出版界朋友分享的訊息,疫情的影響還在持續,令人困擾的影響因子也仍在演化中,不確定性應該讓不少出版業者覺得焦慮。
其實不只是台灣,日本市場也有類似的狀況。讓我們從日本出版產業,來看哪些影響因子讓出版業者們焦慮、未來出版業又該如何轉型。
日本紙本出版市場,規模在 4 年內狂崩 1600 億日幣!僅「電子出版」成長
日本紙本出版市場的規模,從 2018 年的 12,921 億日幣,跌到 2022 年的 11,292 億日幣,衰退了大約 12%。但這個,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新聞,因為日本紙本出版業從 1996 年頂點的 26,000 億日幣後就開始萎縮,一路下滑,直到 2014 年電子出版出現,業者開始期待電子出版能為他們帶來曙光。
沒錯,電子出版則從 2014 年出現後,2018 年就成長到 2,479 億日幣,直到 2022 年達到 5,013 億日幣。看起來,電子出版確實為日本出版業帶來一絲曙光。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電子出版」是出版業的未來嗎?近 9 成占比是漫畫,文字工作者心涼了大半
細究電子出版在 2022 年達到的 5,013 億日幣數字,能得到令人驚訝的發現 ― 電子「漫畫」竟然占了整體的 89.3%,也就是 4,479 億日幣。原來,電子書市場的好成績,是靠電子漫畫撐出來的!
扣除電子漫畫,能發現「電子雜誌」占了 1.79%、「電子書籍」則占了 8.9%。電子出版產業雖然一片光明,但幾乎都是繪畫工作者的天下,文字工作者只拿到約 10% 的市場。但更驚人的事實是,電子雜誌跟電子書籍的市場規模,同時在 2022 年首次出現負成長,讓對這兩個市場懷抱希望的業者,心裡罩上了一層陰影。
疫情成為催命符!閱讀情況愈來愈分散,讀者往免費內容靠攏
此外,疫情也成為出版業的另一個「催命符」。
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消費者獲取資訊和娛樂的方式。過去,人們只能透過電視、廣播、紙本等傳統媒體獲取資訊,娛樂方式也較為有限。然而,現在只要透過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享受豐富的娛樂,而且這些資源,幾乎都有免費就能獲得的管道。
疫情的到來,更加速了消費者對獲得免費資源的工具「手機」的黏著度。根據日本對 2,000 名消費者的調查,疫情前後相比,消費者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多了約 82 分鐘,幾乎是一個半小時。面對持續增加的手機使用時間,可預期讀者閱讀的分散情況將會加劇,讓不少日本出版業者膽戰心驚。
案例解析|出版業的未來在哪?日經靠「資訊調查」事業,開始經營 2B 的生意
未來,出版業者該如何是好?最近看到日本老字號報社日本經濟新聞(Nikkei Asia,以下簡稱日經)的未來經營策略,覺得很有意思。
日經集團 2030 年的長期計劃裡提到,未來資源會集中在 4 大領域:
- 報導媒體(News&Insights)
- 廣告活動(Brand Communication)
- 資訊調查(Decision-making)
- 教育事業(Experience)。
報導媒體、廣告集會跟教育事業 3 大領域,應該不會太難想像到要做什麼。比較有趣的是資訊調查這一塊,銷售對象不再是一般消費者,反向是往企業客戶去做銷售。本業原本是以一般消費者為主的報紙媒體,重心不再只有原本的 B2C 業務,反而再去挖掘廣告外的 B2B 市場,從企業用戶身上重新獲得讓營業額再成長的新量能。
老酒裝新瓶!站穩兩大優勢,為日經帶來 210 億日幣的利益
資訊調查這一塊的業務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提供資訊給企業,讓企業在做某些經營判斷時,能使用出版社提供的資訊,做出更正確的判斷,減少誤判的比例。這個在運用面上應該算「老酒裝新瓶」,把原本透過報紙賣給消費者的資訊,重新整合後,提高細緻度跟深度,再賣給企業客戶。
這對出版業者來說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可以減少內容事業的銷售風險,從一般消費者轉移部分能量到企業客戶,要是未來手機或網路的免費內容變得更吸引消費者觀看,因為還有企業客戶,也不會讓整體內容事業都被嚴重影響。
再者,還能活用既有內容資源。AI 的世界,多的是訊息的整合,但要是沒有訊息,有再好的整合能力也沒用。日經從過去到現在,累積非常多收集訊息的渠道,這些珍貴的訊息來源所產出的內容,剛好能讓企業從一片茫茫網海中脫穎而出。在會議上跟老闆說「這些訊息是日經提供的!」,提案要通過就更容易了。
雖然跟其他業務相比,日經的資訊調查業務還不夠大,但也已經為集團帶來 210 億日幣的利益了。
出版業的下一個曙光:分顧問業的一杯羹,可能是個好生意!
配套上,未來的出版業者們在資訊的收集能力必須比之前更深度、更專業外,內部的資料庫也要重新挖掘資訊,整合並關係化,企業的 IT 能力也要更強。透過提高內容的專業度,跟目前網路的內容做出差異,開發企業用戶的新需求,就是日經面對出版產業變化的對策。
過去壓根沒想到,出版業其實最有本錢做資訊調查這塊業務,而且這些判斷用資料的提供速度,從出版業的資料庫撈起,差不多工作就完成大半了。判斷用資料的市場,過去應該都是高價、量身定做的顧問業者天下,但出版業在這塊的提供速度,應該能比純手工的顧問業還快得多,價格門檻也能拉低,提供無法利用高價顧問的中小企業另一個選擇。
如果未來出版業整合了顧問業的能力,出版業的產值在結構上,應該能更有不同的變化。這可能嗎?在產業跟產業間的壁壘愈來愈模糊的時代下,出版業應該不會再是過去的模樣了。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