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Uber Eats提供

Uber Eats 併購 foodpanda 變獨大,會對消費者產生哪些影響?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24 年 5 月,台灣餐飲業最大的新聞,就是 Uber Eats 與 foodpanda 2 大送平台的合併案。當天,我一邊準備記者的詢問,一邊正使用 Uber Eats 的平台訂購茶飲。

雖然我們選擇的茶飲店離辦公室僅 300 公尺,但由於沒有人想要在炎熱的中午到外面購買飲品,對於我這種目的型消費者而言,只要能買到想要的,對平台通常不太有忠誠度,也不太在乎是否有買一送一的活動。

如果 Uber Eats 申請併購 foodpanda 成功,對廣告行銷方面,短期間或許看不到 2 個品牌在手機遊戲、社群媒體、計程車或公車車體等等的廣告廝殺。但長期而言,2 個品牌將調整為更鮮明的定位,將消費客群區分得更為清楚。

延伸閱讀:Uber Eats 買下 Foodpanda,漁翁得利的是消費者?

台灣市場小適合創新,但易碰上成長天花板

台灣人口數約 2300 萬人,餐飲市場與美國、日本、印度、中國等國相比,規模非常小,很容易達到飽和,好處是非常適合數位平台系統在此試驗;短處是只要達到一定市場規模後,競爭會非常激烈,成長力道會趨緩,新進者會很難擴展,最終只會留下前 2 名,不少國際品牌甚至會因此放棄,改而投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像是 Forever21、TESCO、Best Buy、GAP 及家樂福等,皆陸續退出台灣經營。

這是因為在淺碟的市場,消費者會有很多的選擇,業者競爭就會很激烈,例如費用補貼、促銷、或透過廣告投放,提醒舊的消費者繼續使用,並吸引新的消費客群加入平台,因此行銷成本也會相對高昂。觀察 foodpanda 母公司 Delivery Hero 的財報,Delivery Hero 在亞洲地區的外送交易利潤率約為交易金額 4~6%,比其他地區都還低,台灣在亞洲所占商品交易總額(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也不算高。且近年來,大型量販超市也開始自建外送平台,連便利商店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外送車隊,預估日後市場競爭會更激烈。

對於業者來說,能獨占市場是好事,不過從市場角度來看,保有 2 家以上競爭對手是很重要的,因為 2 家品牌業者為了要爭取市場占有率,必須不斷嘗試、創新,提出更優質的方案來吸引店家及外送員加入,也會投入研發來確保服務穩定性,對於消費者與從業人員更有保障。

因此,政府在企業併購的管控上,為防止市場壟斷,會對品牌業者提出的併購申請,評估市場影響,提出限制條件,並加以管控與監督,特別是留意合併後變更的服務條款、價格、合約(含餐廳及外送員)等等,以避免對利益關係人產生太大衝擊。

Uber Eats 與 foodpanda 如果成功合併,我預測可能獨立用 2 個品牌繼續營運,強強聯手後,優化外送系統,提升服務效率。透過整合 2 家的研發與數據資源,加強訂單處理效益,在個資保護的前提下,分析 2 家的數據,掌握使用者需求及體驗。

另外,foodpanda 和 Uber Eats 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foodpanda 強調本地化和多樣化服務,而 Uber Eats 更注重全球擴展和技術創新,整合這 2 種文化需要時間和策略,須留意對員工的衝擊或不安狀況。

新業者若想加入戰局,可強打多元與精緻化補足缺口

Uber Eats 和 foodpanda 如果真的能夠合併,過陣子,或許會有其他市場的平台服務願意進來,因為平台合併經營後,若不能好好運作,就會產生市場空隙,讓其他業者找到機會,例如強化最佳配送時間與配送方式,以更多元的方法滿足具時間急迫性的客戶。

延伸閱讀:確保 30 分鐘到貨,3 年稱霸生鮮配送!實體轉戰電商,全聯「小時達」成功關鍵是?

因此外送平台的下一步,需要仔細評估外送服務的方式,並考量優化最後一哩路的方法,包括導入無人車、無人機、機器人、環保或高級餐具、客製化外送服務等。隨著市場的發展及消費需求的變化,外送市場上仍有缺口未被滿足,值得平台業者持續深思。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