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電商界有幾件大事,一是拼多多旗下的電商平台 Temu 迅速崛起,阿里巴巴面臨最嚴重的競爭;二是酷澎(Coupang)大舉進軍台灣,讓人擔憂 PChome 的營運狀況。看似不同的新聞,但我認為這些事件討論的核心都一樣:電商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很容易在經營的過程中,忘了最核心的事。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在被外媒採訪時坦承:「我們忘記了真正的客戶是誰,而我們沒有給他們最好的體驗。」
電子商務,顧名思義就是運用網路媒介的零售業,零售業的核心是商品;網路媒介的核心,不管是網站還是 App,或是客服、物流速度,都是客戶體驗的一環。
削價競爭為何有效?讓消費者在購物時想起你
酷澎引起關注,是因為它殺價競爭,招來品牌商跟競爭對手的批評。這招為何有效?因為販售商品都來自廠商供應,代表商品跟競爭對手差不多,除了跨境商品,酷澎可能有 99% 的品項都跟 momo 或 PChome 一樣,這時候客人最重視的就是價格,所以價格競爭雖然粗暴,但確實有效。
不過,挑起價格戰,也必須撐得久。當消費者有「該平台販售的商品比較便宜」的印象後,之後買商品就會將該平台列入考慮。過去實體通路花了很多廣告費,譬如家樂福的「天天都便宜」、屈臣氏的「我發誓我最便宜」等,都是為了建立消費者的印象,只是酷澎的手法最沒創意、最粗暴,但也最有效。
讓消費者在購物時想起你非常重要,因為每一種零售產業的領導通路不會超過 3 個,當消費者想要買衛生紙、礦泉水或冰箱、化妝品時,能夠馬上想起 3 個通路,就已經很多了。這也意味著,第三名之後的品牌會被邊緣化,甚至當老大愈強大時,可能連第三名都會被邊緣化。
從品牌商的角度來看,這些廠商應不應該跟酷澎合作?我覺得應該,因為如果你是衛生紙第一品牌,你不願意合作,第二品牌可能願意,萬一酷澎持續成長到擁有極大市占,你的不合作,就有可能讓你的市占因此下降。
但是,選擇合作又會讓品牌商在面對其他零售商時有所壓力,也會覺得市場定價被破壞。因此可行方案是,品牌商要跟酷澎好好談判,譬如推出酷澎專屬的品項或規格,跟其他通路有所區隔,以及成本毛利的商業談判。
從買方角度出發、思考,創造好的商品與顧客體驗
這一切還是得回到商品價值,大部分銷售欠佳的商品,都不是因為定價問題,而是商品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所以不被買單。
這個核心問題,是不分線上、線下通路的,所以品牌商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商品(或服務)。你的洗髮精賣 500 元銷售很差,即使降價到 250 元,銷售可能只會好一點,但是毛利率卻因此降很多,甚至有可能無法支撐成本結構。
所以,如何展現洗髮精的價值,或是讓商品本身價值符合、甚至超越售價,才是要去努力的。然而,我們開會常常只是在檢討促銷活動、定價太高、流量不足、轉換率過低、廣告的投資報酬率不好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從賣方的角度出發,導致沒有從買方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核心。
除了商品,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消費者體驗。消費者體驗是一連串的旅程,從進入網站或 App,到搜尋商品、找到商品介紹,接著到結帳的流程,最後則是包含送貨速度、品質、客服等一連串過程,消費者能否滿意,都是企業必須專注的面向。
其實實體零售也是一樣,當客人進入一家店的氛圍、商品的擺設與規畫、容不容易尋找、店員的服務、試吃或試穿的體驗,最後到結帳、送客等,這一連串服務是否能創造好的體驗,都是一種挑戰。
掌握良好客戶體驗與提供好商品,是不管跨國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需面對的問題,這件事需要我們投入最多精力。然而,為什麼企業總是疏從客戶角度出發?值得業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