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對於開餐廳有著深厚的熱情,從街坊小店逐步開出其他分店,再藉由資本市場的幫助,一路挑戰成為連鎖、跨國集團。對於許多餐飲業主來說,開餐廳不僅是賺錢和出名的途徑,邁向上市上櫃更是事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觀察近年資本市場,愈來愈多我們熟悉的餐飲集團成功上市上櫃,而市場也以快速成長的營收回應這股熱潮。參考 2023 年餐飲業的熱絡景氣,根據媒體報導,以王品為首,共有 15 家大型集團全年營收創歷史新高。借助這股熱潮,讓我們回頭觀察:為什麼餐飲業要追求上市上櫃、上市上櫃全然是好事嗎、以及上市上櫃前該做哪些準備?
餐飲業為什麼要追求上市上櫃?
餐飲業追求上市上櫃的模式有兩種:「很能打所以自己打」和「一對一沒把握,找老大好辦事」。
「很能打所以自己打」指的是那些經營多年已然集團化、在餐飲市場上擁有良好聲譽的品牌,如金色三麥、築間、橘焱胡同。他們憑藉多年的努力和堅持,達成了資金門檻和法規要求,自行申請上市上櫃。
另一種模式是那些尚未規模化的獨立品牌,因為擁有良好品質與商譽,獲得集團青睞,進而被收購,順勢搭上了上市上櫃列車。從疫情後最近幾年來看,這種上市上櫃模式也是築夢者能具體實現夢想的一種方法。例如樂子搭上瓦城的列車,築間也以天使基金的方式注資路易奇。以往在美國矽谷常見的「餐飲孵化器」(incubator),如今在台灣落地,也是一種新的籌資方式。
為什麼餐飲集團會將上市上櫃列為重要目標?首要目的自然是資金需求。藉由資本市場的幫助,擴大資金規模,有助於餐飲業者擴大經營、引進新型硬體設備,以及最重要的,拓展業務範圍、甚至前進海外。以目前台灣市場為例,一個餐飲品牌即使維持 4%-7% 的盈利狀態,以擁有 10 家店來計算,收入仍然有限,難以實現大規模的擴張。因此,上市上櫃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募資手段與成長動能。
上市上櫃的次要目的是推廣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完成上市上櫃過程後,餐飲集團不僅能以市場重大訊息發布增加話題性、占據媒體版面,還能吸引更多潛在投資者和市場關注。
此外,在上市上櫃過程中,餐飲業者需面對營運結構調整、健全財務結構等問題,公司管理必須更加透明化和組織化,同時淘汰團隊裡的不適任人選。這些調整、檢查、重組,都有助於公司體質與制度愈趨健全,更能杜絕傳統中小企業的陋習。
追求上市上櫃的過程:美夢還是夢魘?
餐飲集團若能成功上市上櫃,無疑將為旗下餐廳帶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首先,上市櫃將使經營更透明,吸引國際投資者,尤其是擁有獨特台灣風味的餐飲業更有機會走向全球,打造世界級餐飲集團。此外,上市上櫃也能提升企業形象與價值。政府對上市櫃公司的嚴苛標準意味著企業的經營實力和透明度已達到一定水準。
再者,餐飲集團追求上市櫃不僅代表將從單一餐廳邁向集團化經營,更能擴大就業機會,吸引優秀的人才投入。上市櫃公司更有能力提供配股、多元升遷機會及不同地區的發展空間,符合現代人力資源趨勢。因此,愈多餐飲品牌追求上市櫃,對台灣餐飲市場來說,大體上是健康、有益的,也能讓產業根基愈形茁壯。
然而,儘管有如此多的成功誘因,上市櫃過程也充滿挑戰和風險。
企業在上市櫃前,需經過試水溫的興櫃流程。在此過程中,經營者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可能會嘗試不熟悉的多角化經營,導致既有體系混亂以及消費者的不支持。此外,為滿足未來投資者,經營者可能會重整產品和改變經營模式,這些調整都可能引發無可避免的副作用。上述這些都是上市櫃過程中必經的陣痛,經營者需要重建邏輯,調整公司經營方向和產品策略,方能順利度過。
上市櫃對於任何公司而言都是一把雙面刃。從興櫃到上市,經常需要多次調整和改進。在這段過程中,企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迎浪穩舵堅定方向 :擴大事業版圖時,要保持初衷和餐飲事業的核心,制定合理的企業方向和策略。
2.戒慎恐懼堅持本業 :以金色三麥為例,他們以精釀啤酒為本質,穩健發展餐飲業,成功上市。
3.尋求戰略合作夥伴 :如橘焱胡同與能率集團、星宇航空的策略聯盟模式,進入資本市場前需要強大的人脈和資金支持,吸引消費者成為投資人。
當然,無可否認,這股上市櫃風潮也會對市場產生擠壓和影響,尤其是對於「個性店家」和「夢想創造者」。現實上因為餐飲業缺工問題與物價成本高漲,大環境依舊嚴峻,對於非集團化的獨立餐飲創業者衝擊更是巨大。
此外,還有另一種對於集團內部的影響,就是原本集團旗下的餐廳,因應集團發展必須做出調整,卻因此出現迷失方向、不進反退的狀況。例如原本各自營運都有不錯成績的「棧直火牛排系列」與「肉大人火鍋系列」,卻因為總體營收或展店數未達集團設定目標,公司逐漸迷失在集團未來發展的大旗之下。直到後來同樣團隊推出「肉旨房漢堡排」一炮而紅,透過轉型走出困境,才算是化解了這個內部難題。
上述兩種集團對外與對內的影響,或可說是資本市場下的必要之惡。但從另個角度思考,上市櫃風潮若能吸引更多有才華的獨立餐飲創業者進入大型體系,運用集團資源給予這些人才培育、成長的機會,對於台灣餐飲產業的長期發展,仍是值得肯定、利多於弊的方向。
餐飲業推動上市上櫃的準備
最後,我們來談餐飲業在推動上市上櫃之前,該做好哪些準備。首先最基本的,企業當然要符合上市上櫃的最低門檻:若是上櫃,必須達到年營收五千萬,且公司營運需滿兩年;若要上市,則達到公司年營收六億,且營運需滿三年。
滿足了以上的「低規標準」之後,還有許多需要準備的工作項目:
1.財務準備 :最重要的一項。包括提供完整、精準的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綜合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和核心財務分析,以及未來幾年的財務預測和成長策略。
2.法律合規準備 :與專業法律顧問合作,確保企業結構和運作符合上市上櫃規定,並提供所有必要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合約、協議等)。
3.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強大的管理團隊和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確保企業運營透明和合規。
4.投資人關係準備 :制定投資者關係戰略和溝通計劃,準備投資者資料和宣傳素材。
5.市場分析和品牌推廣 :深入分析市場環境和競爭情況,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和顧客。
上述這 5 個項目的準備,主要適用於本文開頭所提及「很能打所以自己打」的那些餐飲品牌。如果今天是規模更小、更偏向獨立經營的餐飲業主,該如何成功搭上上市上櫃列車?我會建議,首要任務是先釐清公司財務的內外帳、以及自身的借貸行為。整理好乾淨透明的財務結構,再來找人、找機會投資自己的夢想吧!俗語說「打不過就加入」的復仇者聯盟模式,其實也是很棒的方法。
走在這條「荊棘滿佈」的上市櫃之路,餐飲業主需要在財務、法務和許多方面都做好準備,才能確保公司順利達成上市櫃目標並持續穩健經營。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徑,但也充滿了機遇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