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台灣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 Taiwan) 8 月 27 日公布得獎名單,今年共有 49 家餐廳摘星,較去年的星級餐廳成長 5 間。評選始於 2018 年的台北,迄今已有台中、高雄、台南等 4 個城市加入評比行列。
米其林指南公布年度名單,是餐飲界的盛事,今年有 10 間一星新晉餐廳,其中台中 MINIMAL 是自台灣米其林指南推出以來,首次必比登推介店家獲得米其林一星,同時也是全球首間獲得一星肯定的冰淇淋店。
不過,也有幾家著名餐廳跌出米其林星級,如教父牛排、 LONGTAIL Restaurant & Bar 與鮨野村。另外,台南以美食著稱,雖被列入評選 3 年,仍未有餐廳順利摘星。
餐飲業者對於追「星」趨之若鶩,是因為米其林帶來 3 個影響,首先是讓台灣主廚有舞台展現實力,還可向消費者傳遞創作理念。其次,吸引國外旅客來台觀光旅遊。第三,提升台灣餐飲業水準,帶來更多投資與吸引優秀人才。
然而,去年才獲得米其林二星的 Liberte 與一星的 Holt ,卻在獲獎後歇業。這也顯示,得獎的餐廳,不見得能穩定經營。
太注重廚藝創新,難以複製、連鎖發展
米其林餐廳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消費者需求與消費行為的改變,從「有沒有」(品類)→「多不多」(品項)→「好不好」(品質)→「喜不喜歡」(品牌)→「滿不滿意」(品味)。米其林餐廳已成為中上流社會階層,追求生活品味與社會認同的生活型態,由於有市場需求,激發職人廚師追求米其林認證的終極目標。然而,過度宣染米其林影響力,也可能帶來下列負面影響:
由於米其林餐廳的稀少性,形成供需不均衡,成為有錢人炫富的消費行為,在同儕聚會時成為「說嘴」的話題,擴大貧富階層之間生活價值觀的歧異。
米其林雖然成就了星級主廚美名,但若只專注在廚藝創新(技術導向)與氛圍塑造,而忽略經營模式(管理導向)方面的創新,以致於米其林主廚個人色彩太強烈,餐廳成敗繫於個人、風險大,且較難走向企業化經營。
由於米其林具獨特性,即使試圖複製,也較難提供一致性品質。香港鼎泰豐曾於 2014 年獲選為米其林一星餐廳,但後續香港鼎泰豐多年無法再度獲得米其林認證,香港以外的 10 幾個國家、約 170 店也無法複製獲得米其林。雖然國人替鼎泰豐抱屈,但我認為,鼎泰豐應該並不在意爭取米其林,因為他們的經營策略是發展可複製的連鎖店,而非「無法複製」的米其林。
以大眾為客群的連鎖品牌,不一定要把摘星當目標
米其林「只此一家」的經營模式,雖然可滿足消費者追求獨特品味與嚐鮮的需要,但卻無法符合現代消費者「追求方便」的需求。由於別無分號,最終可能落得百年老店美名,但卻無以為繼。
雖然米其林的星等是與餐廳綁定,而非跟著主廚變動,但目前仍多由獲獎主廚主導。各知名餐廳主廚為追求米其林榮譽,每年放榜前的壓力可想而知,國外米其林主廚因落選而自殺者,也時有所聞。旅外名廚江振誠於 2017 年宣布退還新加坡 Restaurant ANDRE 米其林二星榮譽,今年 7 月 29 日又宣布,他在台灣 2014 年創立的米其林 RAW 餐廳也將熄燈。他指出,只想回到單純做菜的快樂,米其林並非唯一追求的工作目標。
米其林餐廳與大眾化的庶民餐廳屬不同定位,也各有目標客層,消費者偶爾嚐鮮體驗米其林,大多為了增添生活情趣,而庶民餐廳則是消費者日常生活必需。
職人主廚研發「極致好吃料理」,目的是爭取獨一無二的米其林認證;創業家則研發「口味普通但品質一致」容易複製的餐廳,目的是拓展連鎖品牌。相較於前者,後者對於我國經濟實力、以及普羅大眾的影響更大,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資源。未來在職人主廚爭取摘星之外,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創業家在全球落地,開展更多「鼎泰豐們」的連鎖品牌,揚威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