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24 年初以來,在 AI 題材的帶動之下,半導體龍頭及電子代工大廠股價紛紛應聲大漲。在全民瘋股市的同時,我反思著,這些撐起台灣股市的製造業大廠們,即使都有數千億、甚至破兆元的營收規模,但股價、獲利率和品牌價值皆遠不及這些委託我們代工的產業巨擘,為什麼?難道我們就只能繼續以代工模式維持自己的優勢嗎?
製造業思維是優勢?還是包袱?
對於台灣為什麼少有具全球規模的品牌業者,我感到十分好奇,是因為內需市場規模太小嗎?那為什麼瑞士這個國家人口僅只有我們的 1/3,依然能在高級鐘錶、醫藥與精密機械等領域擁有世界頂尖品牌。
是我們的研發能力、產品品質不夠精良嗎?然而從紡織、工具機、電子製造到半導體,台灣在眾多產業都有領先全球的發明與生產能力,甚至成為國際品牌賴以創新的重要依據。
還是因為我們的資源貧乏、社會動盪不安嗎?但自 1996 年台海危機以來,台灣社會已相對穩定,政治體制自由開放,生活品質更是世界前列。
既然台灣已具備這麼多的優勢和完備的條件,為什麼在產業的轉型與變革上,卻遲遲沒有太大的突破呢?我相信,這與台灣長期依賴代工模式的發展路徑息息相關。過去,台灣企業的「保守穩健」是創業成功的祕訣,但在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與創新需求下,這樣的優勢未必能持續。
得天獨厚的台灣代工產業
過去幾十年台灣的許多產業能夠取得傲人的成功,最主要是得力於優質的人力資源,因為全民義務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同產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不虞匱乏。更不用說企業不只用人成本低廉,也較少來自勞工運動及工會團體的壓力,即使在低毛利、超長工時、大規模代工的商業模式下,仍能夠獲取不錯的利益。
另一方面,過去台灣無論在土地、水、電等相關資源的供應上,穩定性高、價格低,因此製造相關的產業相較於其他國家或地區有優勢。再加上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穩定成長,所以生活環境的變化與薪資成長都相對平穩。
然而,隨著社會進步與環境的改變,台灣的製造業也面臨著勞動力及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為了更低的成本,產業開始外移,從台灣移到大陸,再從大陸移往東南亞或其他國家,但這種「逐水草而居」的模式,真的能解決我們困境嗎?
人才是未來關鍵
個人認為未來必然是人才的競爭,但台灣的教育過度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創新思維與冒險精神的培育。學生被訓練如何考取好成績與證照,進入職場後則為了升遷追求更多證書,卻忽略了解決問題及挑戰現狀的能力。另一方面,家庭也常鼓勵孩子追求穩定高薪的職業,而非鼓勵探索創新。
我真心的期盼,台灣需要重新檢視傳統的製造業思維,並透過教育改革提升創新能力。教育必須重視基礎科學,著重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不只是訓練考試作答的能力。而企業必須培養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才,這不僅限於技能訓練,更要加強員工的視野與思維模式,唯有如此,台灣產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