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勞動部最新的就業人口統計,台灣的勞動參與率接近 60%,但根據國發會的預估台灣的勞動力結構,50 歲以上的就業人口比例,到 2030 年將會由目前的 16% 增加至 23%,顯示出人口老化對勞動力結構的巨大影響。這是否代表因勞保制度的變革,將迫使大家必須有更長的年資才能離開職場?或是年輕勞動力參與就業的意願正在降低?值得企業探討與深思。
其實在疫情過後,全球各國普遍都有勞動力失衡的現象,而台灣的缺工現象更是從服務業一直蔓延到各行各業。服務業因為招不到服務人員,只好漲價或乾脆停業,建築業則面臨材料成本上漲、工期延宕等挑戰。這種勞動力短缺引發的通膨現象正逐漸擴散,對經濟長期發展構成壓力。
萬物皆漲,唯有薪資漲幅追不上!
雖然台灣的通膨相對國際仍處於低水平,但台灣社會未來仍必須面對勞、健保可能發生財務困境的風險,加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退休金負擔,對於國民年金與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構成挑戰。
另一個挑戰則是:內需型服務業占就業人口 60%,這意味著:勞動參與在較高薪酬的其他產業占比偏低,長此以往,恐降低年輕人積極投入就業市場的意願,甚至會迫使更多高端人才選擇遠赴台灣以外的國家就業。
企業因應勞動力結構變遷的策略
面對這樣的潛在趨勢,政府與企業都應該積極思考因應的策略,尤其是如何透過長期的規畫協助企業轉型,發展更多高產值的產業以提高就業意願,同時也減緩產業外移、尋找低廉勞動成本所衍生的風險。個人觀察後的淺見如下:
一、價值升級
企業應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而非一味地控制成本,尤其對於人力成本應該是總量的控制,而不是單位成本的壓低。唯有員工平均產值(average productivity)提高、利潤提高,員工薪酬與福利才會隨之提高,企業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創新永續
企業要持續引進新的觀念、技術與方法,並設立永續人才培育計畫,減少因人員老化與人才流失帶來的衝擊。
三、靈活變通
效法跨國企業的策略,啟動退休後二度就業計畫,異地、異國資源整合與人力共享,促進國際化與工作彈性,降低勞動力失衡的衝擊。
四、服務有價
應強化服務價值的觀念,培養市場對高品質服務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區隔出自己的優勢與定位。
台灣的勞動力失衡已是必然的趨勢,這不是產業的問題,而是政府與社會必須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們的產業競爭力要能夠延續下去,必須要提早正視與面對這個問題,凝聚政府、企業與社會的共識,才能夠在即將來臨的勞動力變革中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