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員工離職前刪除公司重要資料,企業可求償嗎?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前一名印度籍工程師被新加坡國家電腦系統集團(NCS)解僱後,利用公司未及時撤銷的系統存取權限,侵入系統,刪除了多達 180 台伺服器的資料,導致公司損失超過新台幣 2000 萬元。最終被法院判刑近 3 年。

南韓也有人因與公司在利潤分配未達成協議,於 2021 年 4 月離職前刪除公司 Google 帳戶中的 4216 個商業文件,並更改管理員密碼和重置公司網站。公司提告後,吳男辯稱文件可從垃圾桶復原,無意干擾營運,但法院認為部分資料無法恢復,判他干擾工作罪成立,並處罰 5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11 萬元)。

延伸閱讀:使用外部 AI 工具,如何避免公司機密外流、降低資安風險?

這樣的事件台灣也有,日前有網友爆料,公司的行政助理在離職前告知已完成交接,並將紙本資料交給同事。隨後,她以刪除「私人訊息」為由,竟然開始清除電腦中的資料,貼文一出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離職後刪除公司資料,建議提出刑事告訴

這些案例大多是在員工離職時,刪除公司資料,企業可以向這些員工求償嗎?

首先,若員工於在職期間任意刪除公司資料,這可能構成《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或第 5 款——故意損耗機器設備內之資料致雇主受損害。公司可依此作為法定解僱理由,無需預告即可終止勞僱契約,也不需給付資遣費。

如果員工透過網路破解密碼,或攻擊公司電腦設備(如雲端硬碟),藉此取得其無權限接觸的資料,其行為涉及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入侵電腦設備的刑事罪行。如果不只登入,員工還刪除資料,這就涉及取得或變更他人電腦電磁紀錄的罪行。此外,根據所刪除或取得資料的類型,可能還會構成《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刑事規範及背信罪。

若員工在離職後刪除公司資料,由於不再是僱傭關係,難以僅透過民事途徑解決,而主張民法侵權行為,也往往因難以證明損害金額而受阻。因此實務上,建議公司可根據該名前員工的行為,提出相對應的刑事告訴。

平時做好資料標示和存取,訴訟時舉證更有利

案件一旦進入爭訟,往往涉及舉證的攻防,企業必須做好 3 個準備:

1.證明是由「該員工」刪除「該資料」: 平時,員工應有個別的登入帳號密碼,並依職位擁有不同的資料管理權限。若無妥當劃分檔案保管權限,並明確規定非經公司同意不得刪除資料,則員工在離職前刪除其掌管的資料,可能會被認定擁有「刪除權限」,因此刪除行為可能被視為合法。

公司可利用系統記錄查詢雲端硬碟使用歷程,檢視員工帳號的近期活動、檔案刪除與復原情況,並對比外部報告中的檔案刪除日期及內容,以確認是否與該員工離職前的職務相關。如無法事先準備這些措施,可在離職時透過其他員工舉證,釐清交接過程與交接資料作為相關事證。

2.證明該資料對公司的「重要性」: 若資料易於公開取得或公司明顯有備份,則難以認定公司受損害,恐怕難以主張相關法律權益。因此,公司應採取適當措施,例如:標示資料為機密、限制資料存取範圍、建立嚴謹的備份及取用記錄,並提供具體事證顯示資料的特殊價值或不可替代性,藉此強化法律保護基礎。

延伸閱讀:資安不只是 IT 的責任!老闆沒有這 3 個作為,別怪員工上駭客的當

3.如要解僱員工,必須將不當刪除明確列為解僱事由: 根據《勞基法》第 11 條、第 12 條規定,雇主基於誠信原則,負有告知勞工解僱事由的義務,不得隨意變更解僱事由或在訴訟中改列他項事由。若以員工「刪除資料」作為解僱事由,發送給員工的解僱事由函文,須說明清楚。否則,透過事後補充的結果事由,將難以獲得法官採信,訴訟過程將屈居劣勢。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