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一家企業能走多遠,取決於中層能看多遠

吳相勳
2025-04-30
撰文 吳相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企業培訓的道路上,我一直深信一個觀點:一家企業能走多遠,取決於中階主管的視野與格局。

高層在上掌舵,提供方向與資源;基層在下執行任務,但承上啟下的,卻是中層主管。如果他們缺乏足夠的視野與能力,企業就像一艘設備齊全、船長英明、船員努力的船,卻沒有能夠熟練掌舵與溝通的副船長,整艘船還是無法順利航行。

前陣子我花了半年時間,為 S 公司的中階主管規畫一場培訓。這家公司在產業中極具潛力,但長期以來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協作。開訓那天,總經理明白表示:「這次訓練的重點,不只是學習新知識,而是打破組織的穀倉(silo,形容各部門各自為政),讓中階主管真正成為連結與協調的橋梁。」

延伸閱讀:團隊出現 10 個跡象,主管小心了!蘋果、Sony 的啟示:別讓「穀倉效應」毀了組織

強化公司的橫向協作:建立共同認知、共同語言

台灣多數企業為中小企業,部門間協作的斷層,往往源自 2 個根本問題:一是人才密度不足,二是思維高度不夠。比起跨國企業能依據各部門需求設計專屬課程,台灣多數能擔任主管職位的人,通常任務繁重,各部門也都希望把主管的人力及時間用在部門本身的訓練,結果導致各部門內部能力雖強,但公司整體的橫向溝通卻不到位。

協作,不只是分工合作,更要有「共同認知」與「共同語言」。尤其當公司進入策略轉型期,若中階主管仍以「我負責什麼、我交付什麼」的角度看待組織,很容易在面對跨部門議題時變得消極、推責,甚至製造對立。

多數中階幹部的養成過程,是因為專業一路升遷,但能不能跳脫自身範疇、用公司全局的視角來看問題,是完全不同的挑戰。有位銷售經理在課後對我說:「以前我只知道公司要我賣什麼產品,多半不理解製造端的流程與挑戰。當出貨延遲時,會直覺怪罪製造部門。」

這種聲音其實很常見,問題其實出在組織沒有建立一套能橫向對話的「思考模式」。要讓中階主管真正具備跨部門協作的能力,就必須幫助他們跳脫專業框架,看懂事情的全貌、聽懂策略語言,理解自己部門如何與其他部門一起前進。

跳脫本位主義、看懂策略,從被動聽命到主動思考

為了讓中階幹部能夠真正跳脫自身的專業領域思考,我在培訓中設計了 3 大主軸:市場定位、顧客旅程與敏捷團隊,以及情境分析與策略形成。這樣做能讓團隊形成一套「共同語言」,著重在「我們如何了解自己身在何方(where are we),想要去到何處(where to go),以及如何競爭(where to play)」。

舉例來說,情境分析能促使他們從外部環境到競爭態勢,再回頭看企業內部的資源與能力,慢慢拼出全貌。這樣的討論,一開始讓許多技術背景出身的中階主管非常不習慣,但開始練習後,他們會開始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要用什麼策略去達成目標?」一旦中階幹部體會到策略的價值,他們就不再是「等命令來」的被動角色,而是「會思考的執行者」。

為了落實「行動學習」,我設計了 4 個根據 S 公司真實狀況撰寫的模擬案例。每個案例聚焦在一個跨部門的痛點,例如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時程失控、客服與倉儲系統的資訊落差等。每個小組必須站在不同部門的角度思考,並提出能回扣到公司定位與策略的解決方案。

這種方式比單純上課更有效,能一邊討論,一邊實際感受到部門間的「盲點」與「誤解」,從彼此的語言與立場中找到協作的可能性。有一組甚至在討論過程中意識到原本設計上的流程衝突,培訓結束後,這個小組被高層保留下來,繼續深化改善計畫,成為內部創新專案的起點。

更有意義的是,這次訓練讓 HR 能更清楚辨識各部門的培訓需求,正好成為未來進階培訓的依據。換句話說,這不只是一次知識訓練,更是一場組織內部能力盤點的過程。

延伸閱讀:成長中的企業沒有「完美的計畫」:如何在激烈競爭中快速調整策略?

我一直很欣賞一句話:「改變企業的從來不是一次訓練,而是持續投資人才的決心。」尤其在充滿變局的現在,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一個決策失誤或一個布局不完善,可能就讓多年辛苦基礎付諸流水,只有真正把中階幹部的視野與思維拉高,才能讓公司保有應變力。

有些人以為中階主管的訓練是管理技巧的灌輸,但我認為更關鍵的是「心態」與「格局」的轉變。當他們願意跳出本位主義、看懂整體目標、掌握策略思維,就能串聯組織成為一支更靈活的團隊。而這正是每一家企業在面對轉型挑戰時,最需要的內部力量。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