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主任,目前於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並主持多項產學專案。
過去被鼓勵的「主動爭取資源」,在缺乏戰略指引下,反而讓力量更分散。為何團隊的行動,與企業真正具備的戰略資源之間,總是擦肩而過?
生成式 AI,出乎意料地成為那個讓中小企業繞過傳統 IT 建設鴻溝,直接讓全體員工「浸泡」在數位思維裡的「芝麻開門」。
有些人以為中階主管的訓練是管理技巧灌輸,但我認為更關鍵的是「心態」與「格局」的轉變,我一直深信一個觀點:一家企業能走多遠,取決於中階主管的視野與格局。
嚴謹的組織文化,在日常運營能確保產品的高品質,但在危機中卻顯得靈活性不足。如何打造靈活的組織?
當創業者學會從前線退至後台,企業才能真正邁向成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完全脫離企業運營,而是通過授權與制度設計,讓每個角色都能發揮最大價值。
無論產品看似多麼平凡,只要找到正確的定位策略,任何品牌都有可能成為市場的明星。
有效的策略制定不在於一份厚重、完美的計畫書,而在於找出關鍵問題,制定可快速驗證的方案,並且在執行過程中持續學習與調整。
數位轉型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僅是技術升級的過程,更是重新定位和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透過數位策略和有效的人才管理,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
永續發展是一場馬拉松,企業如果能運用創新與在地優勢,打造負責任的供應鏈,促進利害關係人參與,不僅能為企業永續經營立下根基,更能推動社會整體永續轉型。
策略規畫中,面對長期不確定需要非直觀的思考方式;短期策略,更仰賴邏輯思考,確認目標與行動之間的關係。兩者不可偏廢,才能保持思維領先,又具備執行力。
做情境分析,不是要做出完美預言,而是關注「可能是這樣,也可能是那樣的重要變化因子」。當全體放慢腳步,一同看向未來時,才能集體提升對環境變化的敏銳度。
真正的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新,更需要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以同樣是高度監管、科技導入緩慢的金融業來說,星展銀行(DBS)的轉型經驗值得借鑑。
BU概念源自於美國大型企業,目的是把企業規模切割成小而精幹的營運單位,加速決策與執行。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其實不適合BU架構,強行推動反而會導致競爭與內耗。
任何的改革,只將中階主管當苦力使喚,他們將流失至有更好職涯發展制度的大型企業,或拒絕承擔更多的責任。
找到關鍵決策點就像是找到迷宮出口,這個出口可能是一個市場機會,也可能是一個需要克服的挑戰。找到並解決它,可以幫助企業找到正確方向、有效分配資源。
研華打造生態系的關鍵,是以軟體服務帶動硬體銷售。確認客戶痛點與期望,找到可以參與共創價值的夥伴,才能真正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生態系。
生態系中的主導公司通常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市場占有率,更能引領產業發展,取得長期競爭優勢。想成為主導公司並不容易,它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條件。
資訊過剩、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不把焦點放在客戶身上、發展針對性的行動方案,就算有技術優勢,也只是淪為在紅海市場競逐規格與價格的 me too 產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