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薪水》調查職場心理健康、霸凌現象,發現七成勞工曾因工作壓力出現身心症狀,而且過半經歷職場霸凌或歧視,卻無法獲得心理健康資源!
七成以上曾出現壓力相關症狀,勞工心理健康亮紅燈
調查顯示,74.2% 受訪者坦承因工作壓力導致身心不適。多數勞工長期累積壓力,未能有效紓解,讓心理健康亮起紅燈。
霸凌、歧視普遍,逾半數勞工受害
究竟為何台灣勞工身心狀況頻傳?很有可能是職場霸凌、歧視過於普遍。根據《比薪水》統計,52.4% 勞工曾遭受職場霸凌、歧視。
《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不是當事者,目睹職場霸凌的員工,也會感受到心理、身體的壓力,情緒耗竭、心理疲憊感顯著上升。
進一步分析,45% 曾遭職場霸凌,38.7% 曾遭職場歧視,31.3% 兩者都經歷過!無論是旁觀還是受害者,在缺乏尊重的職場工作,心理健康勢必受到嚴重影響。
逾七成企業未提供心理照顧,員工孤立無援
29.5% 勞工認為企業或主管重視員工心理健康。這代表,在職場霸凌、歧視普遍的前提下,超過七成企業漠視職場心理健康。
交叉分析更發現,因為工作而有身心症狀的勞工當中,竟有 72.3% 得不到企業任何支援。企業心理健康照護普遍不足,勞工面對困境,只能尋求外部協助、獨自掙扎。
81.6% 勞工喊讚,心理假獲得壓倒性支持
調查顯示,81.6% 受訪者支持設立心理假制度。也就是說,每 10 位勞工中,就有超過 8 位支持設立心理假制度。
遭遇霸凌或歧視者,有 83.2% 支持心理假;即使沒有遭遇霸凌或歧視,也有 79.8% 表示贊同,顯示心理假制度已成為全民共識。
企業、政府同步行動,才能守護職場心理健康
《比薪水》建議,企業可主動建立心理照護機制,例如 EAP(員工協助方案)、心理諮商福利或補助。政府也應推動心理假立法,讓心理健康與病假、事假有同等地位,入法可減輕尋求專業的壓力,提升整體職場健康。
在台灣,職場霸凌和歧視非常普遍。除了增加職場心理健康資源,我們也應一同反思:如何建立安全的「反霸凌申訴機制」?即使企業有申訴管道,仍然有許多員工擔心職位不保、遭受更多負面對待,而選擇默默忍受。成立第三方調查委員會、保障檢舉人不受報復,才能進一步防止職場霸凌、騷擾。
職場心理健康,需要企業、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打造更友善、健康的工作場所。
(本文出自比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