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因應變動轉型的財務部門:管帳只是基礎職能, 創造價值才是長期目標

劉家麟
2025-05-2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考量關稅的不確定性、全球供應鏈洗牌、隱然成型的匯率風險,許多企業急著想進行外匯避險或擬定營運對策。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打下哪些基礎才能因應這些不確定性?
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過去數十年台灣許多企業在全球需求成長的情形下、靠著創新及營運效率快速擴張。但是隨著業務版圖演進,企業重心也必須稍作調整,為永續奠定基礎。這其中最重要卻尚未充分落實的一點就是財務職能轉型:從後台支援角色轉型成為策略業務夥伴。

延伸閱讀:讓財務人員告別勞力密集的瑣碎工作!AI 如何協助分析數據、對帳、製作審計報告?

傳統上台灣企業對財務的定義較為狹窄,大部分財務人員的工作是管帳、確保財務數據精準、符合主管機關和法遵的要求。這些當然很重要,但只滿足了基礎要求。要在全球市場上維持競爭力,企業對財務部門的要求必須跨越基礎階段,打造更細緻、更能創造價值的財務職能。

財務職能4階段:從帳務管理到價值創造

財務職能的發展歷程可分4階段:
第一階段是帳務管理: 關鍵能力是記帳、會計、稅務與稽核的準確度,工作重點在於提供準確的報表與合乎法規。
第二階段是經營管理: 透過管理報表建立績效透明度,同時透過機制管控特定業務面向 ,例如費用與差旅。
第三階段是業務夥伴: 協助業務部門設定目標、管理績效,並針對特定業務洞見進行分析。在這個階段,財務部門須洞悉業務價值的驅動因子。
第四階段是價值夥伴: 推動重大投資,協助落實策略。這包括評估投資案與M&A標的的ROI、優化資本結構與管理企業風險。
可惜的是,台灣許多企業目前仍處在第一或第二階段,邁向第三階段者屈指可數,第四階段則只有極少數企業做到。全球市場的複雜度與日俱增,常伴隨著貨幣波動、供應斷鏈及地緣政治的風險,企業財務管理也須與時俱進。

延伸閱讀:小心!你家的 CFO 跟 CEO 可能缺乏共識!除了成本,財務長還在意什麼?

運用科技賦能財務,從已發生的事看向未來的事

為使財務部門轉型為業務單位的策略夥伴,企業可採取以下步驟:
首先,財務部門必須有清楚的目標願景。 這包括明確認知自己應扮演的角色,公司確定財務部門最終應以哪一階段為目標,取決於公司的策略方向與業務性質。對於大型B2B全球製造公司來說,業務夥伴所具備的能力是彌足珍貴的。這包括對成本結構和競爭地位的深入理解,並據此擬訂客戶條款。
其次,決定財務部門的組織型態,確立各部門的相關KPI。 企業內的財務部門通常有2種:事務性工作為主,也就是執行應付帳款、應收帳款及發票等例行帳務工作,目標是提高效率;業務導向,和業務單位合作、提供驅動決策的洞見,和前線部門有一樣的KPI (如營收與利潤目標)。
第三,從管理階層著手提升財務能力。 這代表要找到適合的人才。常見做法包括將財務重新定位為核心能力,特別是針對財務長等關鍵職位,提供必要的薪酬溢價,吸引國際人才。以及賦能財務團隊,讓財務團隊深度參與業務決策,例如訂價策略、產品獲利分析等。
第四,運用科技賦能財務流程。 傳統的財務流程是專注在已經發生的事,比較不看未來要做的事。要把財務流程的重點改放在未來,就要有獲取洞見及情境分析的能力。這可能表示公司要重新設計財務流程,以及投資數位轉型,建立數位工具來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業務的價值驅動力。例如,若人工成本、匯率發生變化,公司的損益會有何影響? 若工廠A的出貨量相較於工廠B增加,結果會怎樣? 財務長要能輕易獲得這些洞見,才能依據資訊迅速做出決策。
財務職能的轉型並非可有可無的加分項目,而是業務發展的必要關鍵。隨著世界局勢日益複雜、競爭日漸激烈,無法提升財務職能的企業將面臨落後的風險。對台灣的企業來說,這代表財務部門不該只管記帳與法遵而已,應發揮更具策略性、創造價值的作用。

繼續閱讀 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