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場演講結束後,一位聽眾私下詢問:「我在公司已經很多年了,主管都說我工作努力、績效不錯,但卻一直沒能升職加薪,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說完後開始抱怨起公司的制度、環境、同事,愈講愈是激動。我能理解他的情緒,因為這是專業工作者常會碰到的狀況。我年輕的時候,也覺得一分耕耘就該有一分收獲,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許多好機會都不屬於自己呢?
「我懂,你心裡一定覺得不公平,年輕時候的我也常在想這個問題。」接著我問他:「你對公司目前的商業模式理解有多深呢?有試著從上一層、甚至更高層的主管角度,看待公司面對的問題嗎?」
「啊?沒想過這些耶,我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啊!這樣不對嗎?」我微笑地鼓勵他,「做好自己的事沒有不對,不過如果只有這樣,你就賺不到認知邊界以外的錢了。」
職場上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努力,卻在原地打轉;覺得別人升得快,是因為關係、運氣或拍馬屁,卻忽略了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一個人的認知邊界,無形地限制了自己的資源、選擇和收入。
「你能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認知的變現。」我提醒這位聽眾。
說到底,一個人能否實現職涯上的成長和突破,和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深度,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 如果你只懂執行工作,不懂策略思考,就無法推動真正重要的改變。
- 如果你只看見自己的工作,不懂公司的營運邏輯,在組織的影響力會有限。
- 如果你用「努力=成果」的邏輯,期盼升遷,會忽略為組織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那麼,我該怎麼提升自己的認知呢?」他好奇地問。
讓認知「走出舒適圈」的 3 個方法
以下是我自己或是觀察優秀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意識地突破認知邊界。
一、 拓展吸收資訊的管道
許多人錯把輸入當努力,卻沒有發現到自己接受的資訊,大多來自同溫層的社群媒體、社交群組。並不是說這些資訊有誤,只是太接近我們的習慣與立場,不容易刺激新的思考。
你可以試著吸收一些跨領域的內容,閱聽本業以外的書籍、Podcast 與影音頻道。記得避開那些無意義的雜訊,主動選擇高品質的資訊內容,才能升級自己的大腦,做出正確的判斷、降低認知風險,並提升對事物的理解深度。
二、多和「認知與自己不同的人」交流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和一樣背景、價值觀、角色的人互動,因為那讓我們感到舒服與安全。然而真正的認知升級,往往發生在你感覺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的那一刻。
成長最快的方式之一,就是待在讓你感到有點壓力的環境。一開始無法理解很正常,當你習慣與不同視角、甚至是比自己高一階的視角對話,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會自然跟上。
在職場上,你可以主動請教跨部門的同事一些問題,比如說工程師分析產品的設計邏輯是什麼?你也可以觀察主管怎麼做決策,多思考:「他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避免只看結果。
三、靠「反思與輸出」內化認知
認知的提升,不只來自看了多少資料,或是觀摩多少他人的經驗。還要反思如何把這些訊息內化為底層的思維邏輯,並且透過輸出,來真正學以致用。
我自己的做法是把生活與職場中的一些觀察記錄下來,有時是成功的經驗,有時則是失敗的教訓。我曾認識一位技術主管,常在團隊周會分享最近的學習,不只教導部屬,也透過輸出,帶領和同仁和自己一起思考。
當你不斷透過書寫、討論、教別人來梳理自己的認知,你會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其實也正在逐步升級。
認知差距,決定累積財富的差距
所以,回到那位聽眾的問題。也許不是環境不公平,而是他還沒學會用更廣的認知角度看待職場。
當一個工作者開始理解市場怎麼變動、企業怎麼因應、主管怎麼決策、團隊怎麼運作——才真正有機會從「執行者」轉變為「問題解決者」與「價值創造者」。
當你的認知升級了,你的資源會跟著升級;你的選擇權會增加;你創造價值的能力也會擴展。
努力依舊重要,但在職涯的某個階段,光靠努力已經不夠,「認知升級」才是你能否邁向下一階段的關鍵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