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匯率波動、訴訟賠償、投資失利, 一次性鉅額損失,是天災還是人禍?



近期台幣飆升,美金兌換台幣匯率,從今年初的近33兌1美元,到現在的30上下,以出口訂單美金100元為例,原本可拿到台幣3300元,卻因台幣升值3塊後,只能拿回台幣3000元,狠狠少了台幣300元,而台灣電子業的毛三到四,以平均毛利3.5%來試算,毛利粗抓100多元,台幣升值產生了兌換損失台幣300元,榨乾了出口業的獲利,還倒賠。
如果公司沒能力即時調升訂單的美金售價,繼續做,愈做愈賠,可能造成會計上的鉅額損失。除了匯率波動之外,其他造成鉅額損失的原因包括,天時地利不和導致的呆帳、營運不如預期使得存貨跌價或滯銷、投資失利的投資損失、資產的減損損失、遇人不淑衍生的訴訟等。
提前認列特殊損失,也可能是美化未來的手段
所謂的「鉅額損失」, 並沒有法律上特別的金額定義,,通常代表的是,如果漏計入損失,便會誤導閱讀財務報表的人,那麼, 這就算是鉅額或重大損失。有時,簽證會計師會依照公司稅後獲利的5%,或更小或更大,定義「重大性標準」,端看公司的風險。
多年前,我還是個小會計時,突然接到財會主管的電話,指示我趕緊盤點當年度已經發生,或未來年度可能會發生的一次性或特殊損失,令我驚訝的是,他特別交代要我用最嚴謹且最保守的標準去衡量所有資產,也就是估算現在的資產,未來可能產生的損失,例如應收帳款變成呆帳。除了資產,也可以把負債納入盤點,以下是可能造成損失的資產與負債列表:
資產面:
1. 恐有呆帳的應收帳款;
2. 恐有跌價或呆滯的存貨;
3. 恐有賠錢的投資;
4. 恐有減損的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負債面:
5. 恐有低估的開銷,如供應商或經銷商退佣、員工獎金、委外勞務費等;
6. 恐有訴訟的賠償。
我心想,彙整出最完整的數字,好讓主管放心,反正,當年度多估的費用或損失,如果在之後的年度,確認不會發生,會計帳就可以迴轉成獲利了(將先前認列的損失,因為狀況改變而沖回)。
隔了幾周,公司公布業績新聞,提到新任執行長上台,順道提及鉅額損失,字裡行間,倒像是前任執行長引咎辭職,好讓投資人相信,新任執行長已經擺脫過去的陰霾,公司前景一片美好,不過,這鉅額損失全賴在上台短短幾年的前任執行長,似乎有失厚道。
謹慎盤點、深入檢討,才不會重蹈覆轍
經營事業本有風險,商業判斷可能失誤,當然無法神算到筆筆賺大錢,但是,一次性或特殊損失,往往其來有自,重點是,經營者要回頭檢討這些一次性或特殊損失的真正原因(參見圖表),決心找出「早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避險」,在錯誤裡學到智慧,以避免經營者走向斷崖而不自知。
6種可以避免的一次性或特殊損失
原因 | 檢討 |
---|---|
應收帳款的呆帳 | 強化客戶的徵信、控管放帳客戶的信用額度、及時追蹤快要或已經逾期的帳款。 |
存貨的評價及報廢損失 | 控管庫存水位,依存貨在市場販售的難易度來決定訂價模式。 |
資產的投資及減損損失 | 強化投資前的盡職調查,持續定期(或不定期)投後管理。 |
低估開銷 | 製作月底或年底需估列開銷的控制表,制定各項開銷的會計估計邏輯。 |
訴訟的賠償損失 | 強化合約的保障條款。 |
兌換損失 | 運用避險工具(如遠期外匯合約,即與銀行交易,用雙方已約定的匯率,在未來的某一天,買或賣一定金額的外幣)、設計收入和開銷用相同的外幣幣別支付。 |
整理:龔汝沁
有時,公司當年度經營虧損極大,特別是大幅偏離預算,既然沒救,當年底藉機用最保守的標準清理資產而估列鉅額損失,期待明年會更好。也有時,買家意圖收購公司,公司當然用最積極的標準去衡量資產的價值,如應收帳款的可收回性極高、存貨的可出售性極大等,以使當年度無須特別估計額外的費用或損失,好讓獲利較多,然後,以當年度的高獲利為底,再用最積極的標準去推估未來3~5年的績效,藉以賣個好價錢。在我看來,這些美化報表的手段,倘若被使壞的經營者頻繁用上,只怕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