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間「 AI 優先」( AI-first )的公司能夠創造多驚人的成長?美國 AI 新創公司 Anysphere 只有 24 名員工,在一年內就達成年度訂閱收入 1 億美元的成績。
Anysphere 讓工程師從執行者變成策略主導者,以 AI 為主力開發出程式碼編輯器 Cursor。這顯示出 AI 優先策略與數位轉型的不同。數位轉型仍然以人為中心,並透過 AI 或其他數位工具輔助工作流程,提升效率;AI 優先則是將多數任務交由 AI 代理人( AI agent )執行,人類則是扮演監督者、最終決策者的角色。
採取 AI 優先策略的公司,將 AI 整合至產品、流程與文化中,提升營運效率、決策也更敏捷,較快適應市場變化。
什麼是 AI 優先?任務由 AI 代理人執行,人類負責監督與決策
相較之下,傳統企業可能無法像新創一樣,迅速擁抱 AI 優先,但盡早轉型以 AI 為核心,便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有機會在 2~3 年後,與對手拉開差距。舉例來說,供應鏈管理當中的許多環節,其實都可以交給 AI 處理。只有在下訂單時,需要有人類監督,避免出錯。職員可以請 AI 說明它如何做決策,例如基於庫存只剩 200 件,所以某零件需要採購 500 件,人類審查 AI 的判斷是否正確,再下單。
最終,企業將縮減人力,組織更扁平,並將更多預算投入 AI 的基礎建設。如果原本是 100 人的團隊,可能縮減為 50 名成員,並搭配 500 個 AI 代理人。而留下來的員工,會是菁英級的人才,在 AI 的輔助下,處理複雜事務的速度更快,完成比過去還要多的任務。
重塑跨部門工作流,AI 代理人才能發揮效益
然而,對尚未數位轉型的企業來說,還需要先把以紙本為主的作業流程,變成電子化。有了資料之後,才有辦法進行微調( fine-tune )訓練,讓 AI 模型符合企業需求,提升精準性。
至於已經數位轉型的公司,若想成為 AI 優先,則需要進行重塑( reshape )。重塑後的工作流程,會搭配 AI 代理人,因此企業可能會考慮採購或開發 AI 代理人。
以人資部門為例,由於每家公司的招募流程差不多,所以可以採購 AI 代理人。但如果是核心業務,通常涉及獨特的專業知識,較難直接套用現有的 AI 代理人。所以管理層需要先判斷流程中有哪些部分需要人來處理,哪些任務可以交給 AI。
以客服部門的工作為例,當顧客反映產品壞了,需要先確認倉庫有貨,才能出貨給客戶。若將該任務交給 AI 代理人,便需要客服、供應鏈管理與技術部門協力,才能讓 AI 順利執行任務。專案結束後,統一由技術部門管理 AI。
但 AI 技術迭代速度快,技術人員又不一定熟悉業務,所以公司未來也可考慮在各部門設置數位技術人員,類似於人力資源派在各部門的業務合作夥伴(HRBP,Human Resources Business Partner)的角色。也就是說,各業務部門會有技術顧問,協助開發他們需要的 AI 工具,同時代表該業務部門,向技術部門傳達需求和意見。(口述|徐瑞廷,整理|麻愷晅)
面向 | 數位轉型組織 | AI 優先組織 |
---|---|---|
工作模式 | AI作為輔助工具,由主管做決策。 | 組織扁平化,部分任務可以交由AI代理人決策。 |
治理模式 | 依靠事後產出的報告進行治理,且AI政策與風險管理不明確。 | AI 實時監控與回報,高層能即時處理問題,且有明確 AI 政策與安全規範。 |
職務定位 | 職能不變,用AI等數位工具加強效率。 | 技能、角色與職責圍繞AI代理人重新設計。 |
組織文化 | 著重提升效率。 | 重視信任、速度與彈性。 |
技術 | 數位工具由 IT 部門集中管理。 | 業務部門能調整或部署AI工具,不用完全依賴技術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