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 2 月 13 日新光三越台中店12樓美食街發生氣爆事故,導致 11、12 樓嚴重損毀,當天,台中市政府緊急召開應變會議,並宣布該賣場無限期停業。新光三越台中店蟬聯 14 年「全台百貨店王」,2024 年營收達 258 億元,資料顯示,該店今年上半年因停業造成業績衰退 76 億元。
然而,今年上半年大台中百貨市場整體營收較去年減少 55 億元,顯示新光三越百貨流失的業績,並沒有被同業完全分食。與新光三越百貨毗臨的大遠百,僅比去年同期增加 8 億元,原因為何?
台中新光三越停業,拖累整體百貨業營收
零售業開店策略有一個法則:「選購品」商店適合同業聚集。因「選購品」價格貴且不常買,消費者購買前,喜歡多家比較才決定。以台北市為例,迪化街南北貨、八德路 3C 產品、南陽街補習班、南昌街家具、愛國東路婚紗攝影禮服,以及 15 家百貨公司聚集的信義計畫區等均是。前述新光三越台中店停業後,其損失業績並未完全轉移到商圈內其他同業,驗證同行不一定是冤家,亦有可能是親家。
經濟部統計處 7 月 23 日發布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實體綜合零售業較去年同期增加 252 億元(成長 3.41%),其中,百貨公司僅增加2億元(成長 0.09%),超級市場增加80億元(成長 6.58%),便利商店增加 94 億元(成長 4.58%),量販店增加 63 億元(成長 5.29%);網路綜合零售加 17 億元(成長 8.59%)。
整體而言,網路綜合零售較實體綜合零售業成長率較高,約為 2.5 倍,雖然成長潛力較大,但整體產值低,顯示國人仍偏好實際接觸體驗的消費;而由實體綜合零售業的主要業態數據分析,百貨公司成長力道固然被新光三越台中店拖累,若排除此因素, 自今年第二季開始,便利商店產值(1101 億元)超越百貨公司(1047 億元)高達 54 億元。 多年來,百貨公司產值獨霸所有業態,代表國人的主流生活型態,此一業績落差代表:
受美國對等關稅與匯率升值影響,國內市場又有通貨膨脹因素,國人對未來經濟景氣存在不確定性,以選購品為主的百貨公司首當其衝,因商品單價高,又沒有急迫性,民眾消費意願日趨保守,反觀便利商店商品單價低,且多屬便利性的剛性需求。
便利商店的良性競爭,可做大市場
國人生活型態結構性改變,由於「單身經濟」興起,便利商店擴張其定位,由滿足個人臨時、即時的需要轉變為「個人一次購足生活商品的場所」。近年來,不論是統一超商 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均有志一同,開發大型賣場,擴充產品組合與生活服務,結合網路與宅配服務,再加上時間與地點的便利性,非常符合移動式工作與夜貓族等多元異質的生活與工作型態需求。
同業競合。便利商店業者彼此良性競爭,反而作大市場大餅。例如統一超商 7-ELEVEN 賣便當、早餐、研磨咖啡、寵物商品等,全家、萊爾富與OK不但跟著賣還緊鄰著開店。我國目前最大的早餐店、速食店、咖啡店龍頭,早已不是傳統認知的麥味登、拉亞漢堡、Q Burger,麥當勞、星巴客、路易莎等業者,皆已被 7-Eleven 與全家等便利商店品牌取代。
台灣流通業正遭受「量變」與「質變」雙重衝擊,一方面來自外部大環境改變,另一方面來自業者努力,同業間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態勢,再次驗證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先生的倡導: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
台灣綜合零售業業績結構分析
經濟部統計處 7 月 23 日發布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實體綜合零售業較去年同期增加 252 億元。多年來,百貨公司產值獨霸所有業態,但自今年第二季開始,便利商店產值超越百貨公司,代表國人的主流生活型態轉變。
單位:億元
年度/季度 | 百貨公司 | 超級市場 | 便利商店 | 零售式量販 | 其他 | 實體綜合零售業合計 | 網路綜合零售 |
---|---|---|---|---|---|---|---|
2024 Q1 | 1082 | 608 | 1006 | 632 | 389 | 3717 | 100 |
2024 Q2 | 1056 | 608 | 1045 | 559 | 404 | 3672 | 98 |
2024合計 | 2138 | 1216 | 2051 | 1191 | 793 | 7389 | 198 |
2025 Q1 | 1093 | 644 | 1044 | 654 | 401 | 3836 | 107 |
2025 Q2 | 1047 | 652 | 1101 | 600 | 405 | 3805 | 108 |
2025合計 | 2140 | 1296 | 2145 | 1254 | 806 | 7641 | 215 |
成長金額 | 2 | 80 | 94 | 63 | 13 | 252 | 17 |
成長率(%) | 0.09 | 6.58 | 4.58 | 5.29 | 1.64 | 3.41 | 8.59 |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