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一封 email 帶來的血淚教訓:談判再不順利,也不該用情緒逼客戶就範!

Tifi Liu
2025-10-30
Tifi Liu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身為行銷人,我們一年到頭幾乎都被各式各樣的合作邀約包圍。品牌合作、產業論壇、媒體專訪、展會贊助,尤其身為行銷總監的我更是收到多不勝數、眼花撩亂的邀約。

在眾多提案之中,有一個知名展會團隊抓到了我的注意力。那是一家專門在東南亞各地舉辦專精科技展會的團隊,之前合作的品牌也都與我息息相關、過往的講者也是業界赫赫有名,合作方案CP值也相當高,看得我挺心動。不過因為我過去沒有參加過他們的活動,所以還是抱持觀望態度。

當時他們來接洽的時點,剛好是年尾,我的年度預算已經用得差不多,不過明年的預算還沒確認,若方案談得攏,是很有機會放入我明年的規畫。於是我坦白告訴對方,我有興趣了解,但目前沒有可動用的預算,要等明年預算及公司方向出來後再決定。

延伸閱讀:愈明確的規則,有時反而愈容易被規避?從《黑寡婦》爭議看合約規則的侷限性

對方聽了之後顯得相當理解,距離活動也還有6個月,時間綽綽有餘,還主動提出可以先「soft booking」——也就是預留一個位置,等到我方的預算確定後再敲定合作。我當下想,沒有簽任何合約、沒有書面及口頭同意,在行業內也是相當正常的流程,便欣然答應。

但沒想到,好巧不巧,在公司新年預算與策略方向調整之下,我最終沒辦法繼續這個合作。這段時間裡,對方不斷透過訊息、電話甚至郵件追問合作進展,我也始終保持溝通,清楚表明:「在預算即方向尚未確認之前,我無法做出任何承諾。」

然而,距離展會開始大約2個月時,情況急轉直下,在經過多重考量下,我必須對此合作喊卡,就在我正式回覆「無法參與這次展會,期待後續合作」的email後,對方突然寄來一封語氣非常嚴厲的信件。信中指出,我之前的「soft booking」等同於正式確認合作,並聲稱他們已經在所有宣傳品上印上了我們公司的名稱與Logo,甚至還提及「若不履行,將造成嚴重後果」。

那封信的語氣既強硬又帶有威脅性,讓我當下相當震驚。

合作談判的致命失誤

我立刻將此事通報公司內部,包含財務、法務以及其他行銷團隊,並正式回覆說明:我們從未簽署任何合約,也不接受以恐嚇作為商業談判手段。最終,這家供應商被列入黑名單,成為公司拒絕往來的對象。

他們失去的不只是我一個客戶,而是整個區域市場及公司層面的長期合作機會。可以說,對這家展會公司而言,他們窗口的一封信讓他們因小失大。

這次經驗也讓我反思了幾個談判要點:

一、任何談判策略出手前,都要先沙盤推演對方的反應

那位供應商或許以為用一封嚴厲的信就能逼我就範,但他忽略了恐嚇永遠都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從來不會創造信任,反而會立即關上所有可能的大門。

延伸閱讀:別小看「見面三分情」!專業律師:碰面協商,勝過無數電話與郵件

二、談判不是單向的「說服」,而是雙向的「預測」

若當時他願意以理性、誠懇的態度溝通,並提供其他替代方案(如費用調整、試用等方案),也許我會在下個季度、甚至下一場活動重新考慮合作。談判從來不只是「要」或「不要」,而是「如何在中間找到空間」。

三、合作是長期的,情緒用事、短視近利容易因小失大

成熟的談判不應該看短期,今天的錯失不代表明天持續如此,他今天因這個展會的費用以及不成熟的態度,直接損失長期、更廣的合作機會。合作談判更是應該拉長時間軸、把眼光放遠。


回頭看,那位供應商最大的錯誤,不是寄出那封信,而是沒有在寄出之前,先推演、預測一下「對方看到這封信,會做出什麼反應?」、「這封信是否會達到我的目的?」、「我是不是有站在對方角度,給他其他方案?」

讓理性先於情緒,讓策略取代威脅。

恐嚇永遠都是最後手段,最高明的談判高手不在意的是此刻得失,而是未來潛力。

繼續閱讀 談判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