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人員和銀行交手時,行員往往要求公司先在該銀行做些實績,如把員工薪資戶移到該銀行、公司高階主管購買理財產品或申辦高檔信用卡、公司在該銀行開立帳戶並安排大客戶貨款匯入等,目的是行員可以拿實績向主管爭取提供公司較高的融資額度,藉此賺取業績。
年輕時的我傻傻的相信,先做實績,可以換來銀行最棒的融資條件。結果事與願違,總行否定此案,雖然行員用了一大堆理由來道歉,卻改變不了我已把珍貴的員工薪資戶、高階主管的名單、公司的金流,全給到最終沒有給我任何好處的銀行。
需要求助的時候,愈容易引人覬覦
企業財務、經營權緊張,特別是走頭無路的時候,身旁就會出現不少「感覺很厲害」的顧問。
好友曾與我分享,當時顧問說得頭頭是道,彷彿能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好友相信他能帶進他口頭描述的強力資源,引薦滿手現金的潛在投資人,但結果事與願違。2 年多,顧問引進的注資掛零,也拿不回公司按月支付的大筆顧問費。
更離譜的是,友人聽取顧問的意見,為了討好某一潛在投資人,先在業務上啟動所謂「雙贏」的合作策略,也不了了之,還賠上合作案裡大筆費用開銷、人力物力,無意中還聽到員工笑他「好傻好天真」。
再舉一個商場上常見的例子,投資人注資成為股東,甚至於收購公司,無非就是看中後續的利益。而投資人願意掏錢的關鍵因素,就是賣方對投資標的勾勒出未來一片美好的景象,如果預期和實際南轅北轍,雖說願賭服輸,但總該回頭檢視得以讓買方相信預期大賺的財務、經營資訊,釐清到底是計畫趕不上變化?還是賣方說謊?
前述的銀行行員、經營顧問、交易賣方,是騙子嗎?我相信他們的初衷是爭取融資成交、扭轉經營困境、預期後續獲利,只是最終事與願違,回到決策當下,恐怕沒法衡量是真是假?被害妄想也罷,最好提醒自己,如果遇上騙子,該怎麼做?也就是預想 plan b。
考慮各種「萬一」,設想不成功的 b 計畫
面對銀行行員,我們可以承諾在拿到融資額度後馬上建立實績,plan b 就是失敗後,我還可以將握有的資源去找新的銀行談判。
面對經營顧問,我們可以用績效(如引進注資金額)的百分比做為報酬,來取代按月付費,plan b 就是注資失利後,至少我沒有賠上大額顧問費,頂多白忙一場。
面對交易賣方,別急著一次付清,我們可以把一大部分的款項,掛勾後續年度的獲利,即收購後,企業賺得愈多,賣方收到的總價款愈多,plan b 就是倘若後續年度的獲利大不如預期,至少可降低我們支付的總價款,不無小補。
回到人心,總是最複雜的,我經歷過多個併購,原事業的創辦人或經營者,多半會被綁個幾年,讓事業得以繼續經營,之後,和投資方投緣的,認真做下去,和投資方不投緣的,漸漸離職或帶隊出走。
日前,一位長輩與我分享,他幾年前,收購了一個熱血青年創辦的事業,這些年業績直直落。突然有天青年表態,當時願意被收購的初衷,並不是想待在他原本創辦的事業,而是利用長輩集團的資源,去另創一番大事業。
我和長輩出現共同的念頭:難道這事業的衰敗是因青年無心經營嗎?長輩接著說,日前,他又看上一個AI軟體服務事業,創辦人是 IT 博士,這次問了他未來想做什麼,博士坦言說他開發的 AI 軟體已經成熟,提議找個業務高手接班。然後,他意氣風發的說,集團裡有好多沒有開發的商機,特別是海外AI應用,自告奮勇意圖擔任全集團的產品開發主管。
無論結局是喜是悲,我安慰長輩,「幸好您遇見的創辦人,還願意捲起袖子做事,不是坐在董事會裡出一張嘴。」設想騙子在你左右,判斷是真是假時,考量複雜的人心初衷,或許對未來的預期,會更貼近真實一些,且不至於無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