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給所有一線主管:你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當個溫柔堅定的推動者

柳育德
2025-11-21
撰文 柳育德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年在輔導企業推動第二成長曲線時,我愈來愈感受到一個殘酷卻關鍵的現實:高層願景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轉型成敗的,是第一線主管。這些「一階主管」必須理解、承接並轉譯 CEO 的策略藍圖,才能把想像變成日常行動。
然而,許多策略規畫往往卡在這一層,常見畫面是:高層熱情提出新方向,一階主管把它視為「又一個畫大餅的新點子」。

最近我輔導一家傳統服務業,他們正準備跨入線上服務,但啟動後,負責執行的一階主管卻成為最大阻力。不是因為他怠惰,而是因為他落入了 3 個典型泥淖:

組織轉型的 3 大困境:舊思維、格局、能力落差

1.舊思維慣性:

轉型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來自對手,而是過去的成功經驗。當公司提出新模式,第一線主管便容易產生抗拒,他們「不願意相信」新方法比舊方法好,更「不願意接受」自己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可能已經過時。這種心態會讓他們在執行時下意識地發生排斥,口頭上說支持,行為上卻消極抵抗,繼續沿用舊邏輯來應對新挑戰。

2.格局與資訊落差:

CEO 看的是 5 年後,而一階主管盯著的,是日常營運。如果主管無法將高層的「策略語言」有效地「翻譯」成團隊日常可感知的「行動語言」,策略就變成了一種遙不可及、與我無關的「格局落差」,結果策略懸在半空,無法實行。

3.能力落差:

許多主管願意學、也願意做,但如果缺乏策略思維與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就像要求短跑選手改跑馬拉松,能力錯置會讓他們無法正確拆解任務,最終只能空轉,無法執行公司要的變革成果。

轉譯、協調、以身作則,是帶領團隊跨越鴻溝的關鍵

要避免上述 3 種斷層,我們需要檢視一階主管(或新事業帶頭人)是否能勝任以下角色:

第一,策略翻譯官。 主管必須進行雙重轉譯:轉譯利益(why)與行動(how),也就是說,不只要解釋「為什麼要改變」,更要回答「我們要從哪裡開始」,當策略被分解成可執行、具體可做的階段性行動,就能消除因資訊落差而產生的焦慮。

第二,成為「流程協調者」。 設計實驗場域,化解「不相信」的阻力。為了降低對未知的恐懼與排斥,主管可以小規模試點,用「看得見的勝利」打破心理障礙。當團隊親眼看到新服務真的能帶來更多價值、新流程確實讓客訴變少,那些原本的抗拒就會鬆動,進而願意嘗試。

第三則是「溫柔堅定的推動者」 ,在轉型初期,團隊一定會不安,也一定會犯錯。主管若過度施壓,團隊會退縮;若過度溫和,改革會停滯。因此領導者要溫柔且堅定地推動——理解大家在新環境中的挫折,提供資源、示範、陪練;對方向毫不妥協、以身作則,向團隊展示新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這種態度能有效安撫團隊不安,並逐步建立新能力。

然而,若企業的轉型方向與原有事業差異太大,單靠培訓或陪伴仍不足以彌補能力缺口時,高層就必須思考適任性。例如從實體服務跨入數位服務,若主管完全不理解線上邏輯,硬要他帶隊只會造成雙輸。

此時,最好的做法往往是為新事業找一位真正熟悉該領域的主管。若內部沒有合適人才,外部引進就會是必要的,但 CEO 必須給予新主管支持,讓他能挺過初期磨合,帶領團隊跨越能力鴻溝。

如果你的企業正在轉型或導入新制度,不妨用以下 3 個問題,重新檢視你所選的一階主管,是否能扛起策略落地的責任:

1.你的主管是在「抗拒」未來的轉變,還是願意陪你一起打造新的願景?
2.你的主管是讓策略停留在「老闆的宏大目標」,還是能將其轉譯成團隊能具體執行的關鍵行動?
3.你的主管是否具備實現新願景的「策略思維」?若能力落差過大,你是否準備好引入具備新專業的外部活水?

轉型需要方向,但更需要能把方向化成真實成果的帶路人。找到那位能翻譯、能協調、能溫柔堅定地帶隊前行的一階主管,組織的策略願景才有機會真正走向未來。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