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Pexels

如何將點子落實成商機?與其 3 件事都做 60 分,不如把一件事做到 90 分

柳育德
2025-08-29
撰文 柳育德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公司本業不錯,但這幾年成長趨緩,我覺得要永續經營不能只靠現有產品線,一定要找到第二成長曲線。」這是我最近協助的一家中小企業 CEO 張總的開場白。

他滿懷雄心,同時看上了 3 個新商機:環保材料、跨境電商與自有品牌。但一年半過去了,3 個方向都只有初步進展,團隊疲於奔命卻成效有限。更讓他困惑的是,為什麼團隊總是對他的願景缺乏熱忱?

尋找第二曲線的 3 種陷阱:資源分散、格局與能力落差

在協助企業尋找第二成長曲線的過程中,我發現多數中小企業都會陷入 3 個典型陷阱:

延伸閱讀:麥肯錫:能為公司開創新事業、成功建立第二曲線的 CEO,應該要做的 5 件事

1.資源分散:

CEO 看到市場機會就想追,深怕錯過任何可能性。「東南亞跨境電商很紅、自有品牌才有價值、ESG 是趨勢,我們都要做!」張總曾這樣跟我說,但現實是,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什麼都想要的結果,往往是什麼都得不到。

2.格局落差:

CEO 因為接觸的資訊廣、視野高,對未來有清晰想像,但團隊每天專注於日常營運,難以理解 CEO 描繪的「願景」。就像張總的業務主管私下跟我說:「老闆每次開會都在講 5 年後的藍圖,但我連這季的目標怎麼達成都還沒搞清楚。」於是,領導者心中的策略方向,變成了團隊眼中的「又一個新點子」。

3.團隊能力對接:

過去的成功經驗會讓 CEO 認為,現有團隊必然能克服未來挑戰,然而,舊的路走不到新的終點,舊有團隊也不見得具備建造第二成長曲線的必須能力。例如代工再強的企業,都必須知道經營品牌有不一樣的專業與遊戲規則。

面對團隊能力的陷阱,我建議企業進行「組織能力差距分析」。先誠實盤點現有能力,列出團隊的核心強項,然後對照新業務需要的關鍵能力,找出落差。其次,決定補強策略,通常有 3 種選擇:內部培養、外部招募、策略合作。內部培養適合技能相近的領域;需要全新專業時,直接招募更有效;如果是短期需求或成本考量,找策略夥伴是好選擇。

最後,給學習時間和試錯空間,新能力不是一天養成的,要設定合理的學習曲線,允許犯錯並從中學習。

用 3 個問題聚焦策略,避免 CEO「什麼都想做」

至於張總「什麼都想做」的問題,我提出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評估框架:每個新機會都要回答 3 個問題。

第一問:想得到什麼?

不是空泛的「擴大營收」,而是具體的商業模式與營收預測。比如說,跨境電商能帶來多少新客戶?創造多少營業額?預估 3 年營收貢獻?

第二問:能得到什麼?

以目前的市場條件和競爭環境,實際能達成的成果是什麼?不是理想狀況,而是保守估計。問了這個問題之後,張總發現,類似產品的品牌廠商競爭激烈,也有布局跨境電商,即便市場看來仍有空間,自己不見得能在短期內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走出電信資費大亂鬥,靠智慧雲端服務拉高營收!遠傳如何長出第二曲線?

第三問:憑什麼?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你有什麼獨特優勢能在這個領域勝出,建立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例如,張總在品牌端與政府機構有深厚人脈,對於永續材料的趨勢能得到很多情報,公司的材料研發能力在業界也數一數二;相反地,企業內部目前完全沒有經營自有品牌的人力與經驗,要做品牌轉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學費。

透過這 3 個簡單問題的反思,張總決定暫停品牌轉型和跨境電商,全力專攻永續材料研發與布局,「與其 3 件事都只做 60 分,不如把一件事做到 90 分。」6 個月後,他們的永續材料已經有了 3 個關鍵客戶,開始為營收帶來貢獻;一年後,公司新業務營收已占整體 20%。

第二成長曲線的成功,不在於找到多少機會,而在於如何在眾多機會中做出正確選擇,在有限資源下建構必須的新能力,並讓整個組織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如果你的企業也在尋找第二成長曲線,不妨問問自己:在面對眾多機會時,你有系統性的評估框架嗎?你的團隊真的理解並相信你描繪的未來嗎?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策略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